7、
皇上嘉许乌重胤的功劳,想要即刻授任他为昭义节度使。李绛认为不可,建议授任为河阳节度使,调任河阳节度使孟元阳为昭义节度使。正巧吐突承璀上奏说,已经正式下文,任命乌重胤代理昭义留后,李绛上言:“昭义五州据有山东要害,魏博、成德、卢龙诸镇盘根错节,朝廷全靠昭义来牵制他们。邢州、滋州、洺州楔入三镇腹内,这是国之宝地,安危所系。之前被卢从史占据,让朝廷寝食难安,如今幸而得之,吐突承璀又把它交给乌重胤,臣闻之惊叹,实在痛心!之前朝廷诱捕卢从史,虽为长策,已失大体。如今吐突承璀又公开下文,任命乌重胤为重镇留后,为他索求旌节,无君之心,孰甚于此!陛下昨日得昭义,人神同庆,威令再立;今日忽然又授给本军牙将,人心沮丧,纲纪大乱。比较利害,还不如继续让卢从史担任。为什么呢?卢从史虽然心藏奸谋,但他毕竟已经是朝廷牧伯。而乌重胤不过是列校出身,吐突承璀下一道公文,就取代了卢从史,恐怕河南、河北诸侯听闻,无不愤怒,耻于与他为伍。并且说吐突承璀引诱乌重胤驱逐卢从史,取而代之,他们麾下各有将校,能不人人自危吗!如果刘济、张茂昭、田季安、程执恭、韩弘、李师道继上表抗议,并指控吐突承璀滥权之罪,不知陛下如何处置?如果他们都不吭声,那是心中愤怒更甚;如果等他们抗议再改变任命,则朝廷的威信也没了。”
皇上又派枢密使梁守谦密谋于李绛说:“如今乌重胤已经总掌军务,事不得已,应该给他符节。”回答说:“卢从史任节度使,不是朝廷本意(事见公元804年记载),所以他最终产生邪念,背叛国家。如今因为乌重胤典兵,就授任他为节度使,威福之柄不在朝廷,跟当初卢从史有什么区别!乌重胤能得到河阳,已经喜出望外,岂敢挟众抗命!何况乌重胤之所以能制服卢从史,本来就是以归顺朝廷而得以成功,一旦自逆诏命,他怎能保证他的同僚不效仿他而行动呢!乌重胤军中同级别的将领很多,必定不愿意他当上主帅。把他调往别的军镇,正式让大家满意,何须担忧他们作乱!”皇上喜悦,批准李绛全部计划。
四月二十三日,任命乌重胤为河阳节度使,孟元阳为昭义节度使。
四月二十九日,贬卢从史为驩州司马。
8、
五月六日,昭义军三千余人夜间溃散,逃奔魏州。
刘济奏报,攻拔安平。
9、
五月二十一日,吐蕃派大臣论思邪热入朝晋见,并且归还路泌、郑叔矩灵柩(二人于平凉劫盟时被俘,距今已二十四年)。
10、
五月二十五日,奚部落入寇灵州。
11、
六月十五日,白居易再次上奏,认为:“臣之前建议罢兵,如今的形势,又不如前,不知陛下还在等什么!”
当时,皇上每有军国大事,必与诸学士谋议。曾经超过一月没有见学士,李绛等上言:“臣等饱食不言,就自己而言,倒是安逸,但是,对陛下又如何呢!陛下垂询治国理政之道,开纳直言,才是天下之幸,不是我们几个人的事!”皇上即刻下令:“明日三殿召见。”(三殿就是麟德店,因为三面开门,所以有此绰号。)
白居易曾经在与皇上论事时,直接说“陛下错”,皇上脸色严厉,停止会议,密召承旨李绛,说:“白居易小臣不逊,应该把他撵出翰林院。”李绛说:“陛下容纳直言,所以群臣敢竭诚而没有隐瞒。白居易说话虽然有欠考虑,但他却是一片赤心。陛下今天治他的罪,臣恐怕天下人各自箝口不言,这不是让君王耳聪目明,昭明圣德的做法。”皇上喜悦,待白居易如初。
皇上曾经想要就近在皇家林苑打猎,走到蓬莱池西,对左右说:“李绛必谏,不如不去。”
12、
秋,七月二日,王承宗派使者到朝廷,自陈说是被卢从史所离间,请求输送进贡,缴纳赋税,并请朝廷任命属下官吏,允许他改过自新。李师道等数次上表请洗雪王承宗,朝廷也因为师久无功,七月九日,朝廷下制,洗雪王承宗,任命为成德军节度使,又把德州、棣州二州交还给他。诸道行营将士全部撤军,共赏赐布帛二十八万端匹,加授刘济为中书令。
华杉曰:
朝廷下制,“洗雪承宗”,洗雪和赦免不同,赦免是有罪赦免;洗雪是无罪,相当于之前被冤枉了,反贼最后成了“沉冤得雪”。专门记载给军队的赏赐是布帛二十八万端匹,胡三省注解说,唐制,布帛六丈为端,四丈为一匹。如此,也搞不清这里是端还是匹,总之朝廷花了大钱打仗,最后结果是给叛将平反昭雪。
兵法首先不是战法,而是不战之法。打不赢,也打不起的仗,不要打,自取其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