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第一相李鸿章》的作者余云叶先生,我很熟悉。余先生年轻时曾经在中学里做过语文老师,我是他的学生。余先生闲暇时候喜欢采集当地的风俗民情,经常带我同行。有一次为了采写一个镇上老街的仙人脚印的民俗,多次踏勘了古迹原址,又采访了十几位老人,才写定千字短文,再现了当时仙人和周围街坊民众的传奇故事。他喜欢每一个字都有落脚处,喜欢每一个人物都活灵活现,带着当时的时代烙印在纸上粉墨登场。《晚清第一相李鸿章》就是这样一部呕心沥血之作,我看到李鸿章、曾国藩、慈禧等大人物,以及张佩纶、张士珩、莫夫人等小人物,大大小小上百人,一个个有血有肉,折射着人性的光辉。
李鸿章是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小说从李鸿章中进士入仕写起,写翁心存大学士眼中的李鸿章相貌英俊、如虎如狮,开头就写得不同凡响。我记得读《穆斯林的葬礼》时,读到女主人翁韩新月最后死于心脏病突发,回过头来研究关于韩新月的相貌描写,却找不到半点早死的预兆,这是不符合医学原理的,如果结合古代面相学,更不合情理。而余先生小说对李鸿章的容貌描写在史实的基础上,融进了中国传统的相人术,对于塑造人物的性格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当然,小说塑造李鸿章更多是把他放在特定环境中,刻画他的内心世界,描写他与众不同的举措,让这样一位性格复杂、功过并存、毁誉集于一身的晚清政坛奇人在读者面前栩栩如生。其中有一点我印象很深,就是李鸿章辗转各地,在不同的地方感触各异,再现了他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夫、为人臣的细腻的情感。这也与余先生长年走访全国各地,追寻李鸿章生前足迹,积累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密切相关,读来感人至深。
小说对曾国藩的描写也非常精彩,写出了曾国藩和李鸿章两位大人物的异同,同样是足智多谋、功成名就,但性格和内涵并不一样。如写李鸿章投靠湘军时,曾国藩迟迟不予招纳,写出了曾国藩守拙持重、保守传统的特点,而李鸿章做曾国藩幕僚时敢说敢做,表现了他落拓不羁的个性。写慈禧也一样成功,虽然笔墨不多,但她对李鸿章既赏识甚至喜欢又防备的心理刻画得十分形象,写出了这样一位当权者的微妙心态,是统治者的普遍心理。
除了李鸿章、曾国藩、慈禧这样的大人物,小说对小人物的描写非常成功。张佩纶曾官居二品,遭革职流放后投靠李鸿章,在李鸿章官府里沉默寡言、小心谨慎,后来凭借才学赢得李鸿章女儿的芳心,重获新生。这样特定环境下的屈膝卑微的心理描写得很细腻,这样一个寄居人下的才子形象跃然纸上。张士珩是李鸿章的外甥,从小懒惰,不学无术,喜欢赌博,凭着会打算盘被李鸿章安排担任天津军械军委员,总办北洋海军军火,最后因为倒卖军火事发被撤职回家,活脱脱一个贪官污吏形象。李鸿章小妾莫夫人扶正后荣归故里的一段描写,不但写活了莫夫人扬眉吐气的新贵夫人形象,更把她故乡官绅邻里的一个个小人物立体地雕塑出来。这种对于乡间人物的洞察力,源于余云叶先生大半生积累的农村生活经验和对世情的敏锐洞察。这种对于世俗生活和普通民众的描绘,在当今社会都具有典型意义。
记得我以前读林语堂历史小说《苏东坡》时,被小说里营造的如诗如画的文人生活意境所感染,被苏东坡的才情所折服,但是,对于苏东坡的性格刻画却没有感受到丰富性和复杂性,流于想象力的滥觞。读《晚清第一相李鸿章》却获得立体又人性的人物的相遇,仿佛就生活在这些大大小小的人物圈里一样,既喜怒哀乐于波澜起伏的故事之中,又触摸着一个个饱满的人物,获取了极大的阅读快感。
《晚清第一相李鸿章》的人物刻画,既源于史实,又是余云叶先生毕生生活阅历的呕心沥血所在,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建构了一座人性化的晚清人物雕像馆。读这本书不但是一次历史智慧的富裕收获,更是一种艺术享受的美妙体验过程。我既想一口气读完,又怕读得太快了。不过没关系,我可以反复地读它,读出更丰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