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刚进入公司,办公室里一片忙碌。大家忙着收拾桌子,忙着吃早餐,也忙着聊天。不知怎的,就聊到孩子的体重。
坐在我前面的馨,说她儿子,5岁,48斤。“好吧,我儿子,快四岁,24斤。你儿子是我两个儿子的体重呀,”我不无羡慕的感叹。
馨回过头来,用有点复杂又有点愠怒的眼光瞥了我一眼,没有说话。
我又无趣地加了一句,“真的好羡慕你啊!”馨没回脑袋,幽幽地说了一句,“你还说,你都没给东西给人家吃!”
我对她的话既感到震惊又很委屈,我真的想用我自己的所有行动来证明我曾经以及现在所做出过的努力,可是我突然哑然了,什么都不想说什么也不想证明,我讶异于人们对别人所经历的困境是多么的缺乏了解,缺乏理解,缺乏感同身受。真的从来没有感同身受一说,只有偏见和自以为是的揣测。
对于孩子,真的有巨大的天性差异,生一个好带的孩子有很大的运气成分,然而很多家有牛娃的父母得了便宜还卖乖,处处自视优越自得,将孩子的天性居功自傲,而对别人的艰难和努力视若无睹,甚至不忘居高临下地批评指教甚至公然论断。
人拥有同理心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人拥有偏执论断的怪癖又是多么显而易见的常态。似乎唯有多重经历才能让一个人更客观,更具有包容性,然而这恰恰显得包容力是多么难得的能力。
我养育的两个孩子,完全是天性各异的,从最普通的吃饭说起,哥哥天生就是一个厌食症般的孩子,而弟弟纯粹就是一个杠杠的吃货。
我记得哥哥刚生下来的时候,喝奶最初一次是几毫升,慢慢的十多毫升,在同日龄的孩子吃100ml的时候,他还是只吃30毫升,出了月子一次也不超过30毫升,满三个月后,一次也不超过60ml, 甚至到现在它的奶量也一直不曾超过150ml(只有非常饿的时候,他现在三岁八个月了。我为何会对他的奶量记得如此清楚,是因为我一直用亲宝宝软件记录他的饮食日常,并且经常对比上面与日变化的生长数据和饮食奶量范畴,可是他经常在范围之下,让我焦虑无比,甚至曾一度怀疑那个软件的数据都是偏大的,直到我生了嘟嘟,我才知道,原来超过那个范畴也真有孩子做到),在全奶喂养的时期也总是120ml 都吃不完,而餐数并不比同龄人多。弟弟却完全不一样,生下来第一天,我还没有母乳,他饿的嗷嗷直叫,第二天有奶了,他总是贪婪地吮吸,在他生下来第5天在医院照黄疸的时候,我挤母乳给他吃,一次就能吃50-60ml, 而且间隔时间不到两个小时,三个月随随便便一餐就是120ml以上,等到五个月我去上班,他已经一次能吃150ml以上,半岁后180ml分分钟喝完。
养育两个孩子的经历,就仅仅是饮食这一个方面,他们就表现出极大的反差,所以当同事说我,不给东西孩子吃的时候,我真的讶异到无言以对。
如果说生下一个胃口很好的孩子是一种好运气,那么生下一个医学概率是0.4%的单脐动脉的孩子就是一种坏运气,而这坏运气的基础上再加上先天的脾胃虚弱,这孩子的饮食问题仿佛是天生的,与后天并无直接关系,可我却因此颇受诟病。
只要瘦骨嶙峋的哥哥往那些胖墩墩的孩子旁边一站,那些善良的并且爱管闲事的大妈或者宝妈就能给我一番教育,都是诸如如何增加营养,如何做孩子爱吃的……说的头头是道,优越感洋溢,可是从来他们都没有过问过孩子的天生因素,因为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孩子,便深以为理所当然,看到不符合他们标准的宝宝,便不假思索地归类为养育人无所作为或者不称职。这真的是一种莫大的误解,然而首当其冲的养育人却往往无言以对,倘若据理力争,却只能落得“囿于成见,不思进取”的形象评价,还不如耳根清净一会,这才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
学会论断前倾听是一种高贵的品质,知道于普遍的现象里有特例是一种清醒的全局观,在自以为是之前明白别人的处境有异而不加论断是一种优雅的教养。
我真希望我们对自己无知的境遇保有最基本的谦卑心态。让无知归于无知,让知识成为知识,不戴太多有色眼镜,世界将显得更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