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其独特的视觉影响力很大程度改变了传统艺术给人的静态映像,而纵观中国电影的发展,最为轰动也最具有变革色彩的当属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张艺谋了。色彩作为电影造型的重要手段,在张艺谋的电影里发挥得淋漓尽致。
从最早《黄土地》,该片获1985年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此时的张艺谋不是导演而是摄影,其对土黄色浓墨重彩的运用,我们就可以看到张艺谋对于色彩以及构图无可限量的敏感性。张艺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 我认为在电影的视觉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也正是因为他对色彩的敏感与驾驭,色彩在他手中得宠。因此从他的早期作品中我们会发现红,黄、黑,金等是其电影的主打色调。

红色是张艺谋电影的主色调,在他电影作品中, 对红色有着刻意的追求,红色象征生命的动力和不可抗拒的情欲。在所有的色彩中,刺激幅度最强的是红色,它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在视觉上给人以感染力。红高粱、红灯笼、红染坊、红棉袄、红花轿、红辣椒、红剪纸,是他电影中最简单的造型,却散发出最独特的魅力。张艺谋早期的电影带有明显的景观化倾向,场景、色彩、服饰给人的冲击甚至超过故事本身,而色彩,尤其是大红色, 无疑是他早期作品最重要的元素。

但凡看了《红高粱》的人,对画面里充满原始野性的大块铺展的红肯定印象深刻。红袄、红裤、红鞋、红盖头,红高粱、红高粱下人们红色的血、红高粱地里升起的红太阳——生命的冲动和压抑的痛苦,都在这让人窒息的红色里传达给观众。这里既有民俗性喜庆上的红色,也探索了红色的本原:祭典上深红的血。《红高梁》那种铺天盖地的淡淡的红色既愉悦了视觉器官本身, 又象征了一种强烈的生命意志(红色是血的颜色)。一种敢爱敢恨、敢作敢为、酣畅淋漓、尽情挥洒的人生态度。《红高粱》中一望无际的高粱地,粗野中透着情趣的“颠轿”,浓郁的恍若琥珀般凝滞的高粱酒,阳光里血色的天空大地——这些画面处处透着狂野不羁的原始生命力,仿佛要替其中的人物叫嚣出来。

《菊豆》里,那小镇暮色中的藏蓝色一如油画般静谧而祥和,却掩盖不了封建礼教下的男女在命运的牢笼中苟且偷活的无可奈何。《菊豆》中的染房更多扮演了祭台的角色。那些遮天蔽日的红纱布,一遍遍在银幕上倾泻而下,如泼如流,是人物奔腾的生命激情和欲望的象征,也是困住人物的牢笼的一面铁幕,更深的意味则是原始性的, 祭品命运的象征。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一盏盏仿佛笼着灰色的红灯笼次第在森严的四合院里点亮,诡谲凄艳。这里的红色已失去了原始野性的力量,不能呼喊,不能抗争,有光亮的地方,反而是更深的黑暗。女主人公颂莲的命运紧紧地和那一串串高悬在灰墙黑瓦的灯笼联系在一起,点灯时的红色以及封灯后的黑色形成鲜明对比,与此相呼应的是颂莲命运的变化,封建男性的强权制度通过灯笼颜色的变化而昭然若揭,这既使影片有较强并直观的艺术感染力,同时有力的表达了导演对人物命运的审视与同情。

《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片子的色彩运用与以往作品的色彩迥然不同,也和其他导演不同。最简单的例子:别的电影都是在讲述过去的故事时用黑白,而讲述现在发生的事用彩色,这部电影则恰恰相反。我想,这恐怕是想表达缺少父亲的“现在”却是惨淡的,而老去的时光却处处焕发着迷人的缤纷色彩吧!这种和以往作法背道而驰的做法获得了大大成功,在广大观众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东方那抹骄人灼目的红:从影片叙事出发,看似别出心裁的色彩运用其实却正是恰到好处。漫山遍野的红、屋梁上的那块红、母亲的红大袄,赏心悦目的田园风光,怡人的枫红再次回归,又一次领略到农村的美不胜收。
红色是中国的象征。红色的宫墙,红色的灯笼,红色的婚礼,红色的春联,从古至今,中国人的生活中充满红色的装饰主题。红色,构成了人们认同中国的颜色。然而,张艺谋电影中的红色并不只是普通老百姓眼中的吉祥如意的象征,他更多地发掘了中国红原始近乎图腾的意义。从最初礼赞天地的祭典上的血红,经过多少代的潜移默化,中国红融入了华夏农耕文明,融入了每个中国人的灵魂,也成了中华民族强劲生命力的象征。张艺谋,第一个成功的把中国红推向了世界,撼人心魂。

《满城尽带黄金甲》则以绚丽的金色让人目不暇接,多彩的金色也是张艺谋特别擅长在电影中运用的色彩语言。《黄金甲》中的内宫里全部由七彩琉璃搭建,流光溢彩的内宫里勾心斗角与阴谋私情都显得十分诡异。影片中张艺谋充分发挥了他对色彩搭配方面的造诣,把大片大片的红、金、蓝、黄等颜色泼入观众的视觉神经。让近两千多名服饰艳丽的兵士做出整齐划一的动作,这一点在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张艺谋将其发挥到了极致。《满城尽带黄金甲》画面的满眼金黄向来受人诟病,然而导演极力要把人物放在某种大背景下来渲染矛盾的坚持还是值得肯定的。
尽管这些影片中有他的主色调,但是这些色调并不是单一的,相反是几种颜色搭配和比较,根据情节的需要发生变化,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效果。
张艺谋充分利用了色彩的隐语功能,来表达和暗示了虚构故事的真相。《英雄》开篇以及随后的无名觐见秦王一段,黑色作为主色调占据了银幕。黑色给予人的心理反映所产生的抽象联想大致是“死亡、刚健、悲哀、忧郁、生命、严肃、冷淡、阴郁。”黑色的秦王宫,人物的黑色服装,秦的整个世界是大片的黑色(除了军帽和兵器上一小簇的红色)。这样导演透过黑色告诉观众,秦王朝的建立是以死亡和悲哀等等为基础的,无名进入这个黑色的秦王宫是不会活着出来。在影片结尾,当百官吁请秦王下令杀无名而秦王踌躇不决之际,我们都希望会有奇迹,但是我们看到那满目的黑色时,我们就该知趣的绝望。因为黑色的秦王宫里不会开出生命之花,因为黑色代表着死亡。

《英雄》中主要运用了黑色、红色、绿色、黄色四大色系。通过四种主色调的对比意义也就产生了。无名与长空之战后,画面迅即变成了红色的赵国弪城书馆。这是一片红色的世界。人物皆是红袍加身,书馆的布置也是红装饰,就连残剑写的字用的也是红色的朱砂。从常识看来,红色给人的心理反映所产生的抽象联想有“热情、革命、危险”“血和暴力”“让人感到恐惧和危险……”。果不其然,随后危险就到,秦军血洗书院。红色色调里的无名和残剑、飞雪之斗争,是归入无名的叙述里的。但是为什么用了红色而不用黑白色了呢?我们发现,红色的所指当然是秦军的暴行。通过红色和黑白色的对比,我们发现更重要的是红色的能指:由于秦军的暴行,重新激发了无名对秦王的仇恨,无名是危险的和有暴力倾向的。所以他在回忆弪城书院这情景时是带着个人强烈的主观情绪和主观色彩。还有这红色,不仅只是表达了无名的情绪,也表达了导演对于杀戮的反感情绪,也暗合了观众对于血腥残杀的反感。在这里张艺谋用全部的红色巧妙的表达了“血和暴力”,在满足观众视觉认同的同时,也避免了展示令人恶心的现实中的血淋淋的战争残象。这种处理手法还是有些诗意味道的。无名红色的回忆使观众感到恐惧和危险,在这里红色实际也参与了剧作,成为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和风向标。
也许,张艺谋的电影永远都是以东方的暖色调唱着主旋律,他创造了用颜色讲故事的方式,让人们不用看字幕都能理解,使色彩成为一种可以沟通的语言,非常了不起! 色彩有象征性,色彩是情感的进一步升华,在于它能深刻地表达人的观念和信仰,这就是色彩的象征性意义。恐怕,在中国第五代导演当中,张艺谋对于色彩的驾驭和表达象征应该是最好不过的了吧!
总之,张艺谋对电影色彩的不懈探索和挖掘大大加强了影片的艺术魅力,浓墨重彩、酣畅淋漓,具有难以抗拒的视听冲击和情感冲击,达到了其独特的主题表达和审美追求,使观众愿意花几十块钱去电影院看他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