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周我们在学习抑郁和焦虑障碍,我先回答几个跟抑郁、习得性无助有关的疑问:
Moonflute
李老师好,我发现现实生活中,习得性无助的人往往不自知。周围的亲人看着他们处于无意义、无力与无望的“认知三连”中,也焦虑不已,想帮助他们,又不知道怎么去做?李老师能给一些建议吗?
如果你发现这种情况,千万要引起重视。别忘了,习得性无助是抑郁的核心认知机制,所以你看到一个人陷入这样的“认知三连”,就意味着他有很高的抑郁风险。作为亲友,前面课程中讲到的所有帮助抑郁症患者的方法,都可以用在这里,包括建议他接受医学诊断,积极配合治疗,为他创造适合康复的环境,等等。
当然,也可能你看到的“习得性无助”,没到那么严重的程度。但无论如何,因为抑郁是一种有风险的心理障碍,我们宁可先提高一些警惕,交给专业人士评估。千万不要因为它听上去只是一种“认知”,就觉得不严重,只要身边的人跟他们好好聊聊就行了。
茵苒
请教李老师,习得性无助是失去了对所有事情的掌控感,是吗?如果是青春期的孩子已经有习得性无助的图式了,特别是对学习,不愿意多付出时间,成绩也很让人着急。马上暑假到了,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帮助他改变这种思维呢?
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问题需要分两种情况讨论。
第一种情况,假如,我是说万一,你的孩子已经对学习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了,这是一种抑郁体验。那么你要考虑的就不是他的成绩,而是他的身心健康,要尽力避免这种体验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伤害。
而且,既然是“习得”性无助,代表孩子从自己的亲身经历里获得过这种无助的体验。他可能过去已经反复努力过,但发现,自己再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想要的成绩,或者无法让父母满意,他就进入了习得性无助的状态。这时候父母要做的就是告诉他:即便你在学习上面没办法收获你期望的结果,但是人生也不是只有学习这一件事,我们也可以在你更擅长的领域去探索新的可能。
但我猜,孩子真实的情况不是这种习得性无助,那就是第二种情况,作为家长,你只是观察到孩子成绩不如意,但是又没把全部时间花在学习上。所以你猜,这是因为他处在一种“无助”的状态。我建议你最好跟孩子聊一聊,问问他真实的想法。他是对学习没有兴趣呢,还是有其他的一些顾虑?
在我的经验中,有些孩子虽然也觉得学习很重要,但他又有一种潜在的担心,他担心自己如果把全部努力都投入到学习上,成绩还是不如所愿,自己就会遭受到更大的打击,因为这就是他的“极限”。也就是说,他保持这种不尽全力的状态,恰恰是为了避免更大的习得性无助。他宁可少做一点,来为自己保留一些想象的空间。
这种情况下,你就要多给他一点支持,打消他的一些顾虑。让他知道尽力就好,哪怕他发现自己尽全力之后的成果不如自己期待的那么好,这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王奕)爱.海
李老师好,情绪和感受怎么区分啊?我经常会碰到一些问题,比如,当时你有哪些情绪,你的感受是什么,我分不清楚。大多数时候,情绪和感受这两个词是通用的。它们都属于我们主观体验的范畴。问你的情绪也好,感受也好,其实就是在问这一刻你在头脑中,身体上,感受到什么特别的反应,或者在行为上有怎样的冲动。那么,只要是你主观体验到的,就可以如实说出来。
假如一定要做个区分的话,“感受”偏向于一种更原始,更直观的描述。比如说,我感受到胸口发紧,呼吸有些困难,头疼,甚至是一些“闷闷的不舒服”,至于哪里不舒服,我也说不上来。你看,这些描述不需要任何理智的加工,全是身体的本能反应。
但如果问情绪,我就需要对当下的感受有一个命名,需要有一定的心智化的能力。比如,我说我是在“焦虑”,这说明我能够把刚才这些感受跟焦虑情绪对应起来。
我们再来讨论几个跟焦虑相关的问题。
潘新青 Sarah
上大学的时候,我在课堂上可以侃侃而谈;可生完孩子在家学习的时候,我认识到自己会更紧张,不敢当众发言;重入职场后,每周的管理层例会也不由得紧张,虽然心里明白领导和同事也不比自己高明多少,但是依然紧张,每次发言声音会颤抖,身体发抖。这种变化是因为什么呢?为什么人年轻的时候能畅所欲言呢?
你说的这种情况叫演讲焦虑。为什么跟之前相比,你感觉自己好像能力没有太大差别,但焦虑出现了巨大的差异呢?我给你提供一种解释。那就是,这种差异是由焦虑的循环放大的。
很可能,你年轻的时候演讲也会紧张,但那时对自己的状态不关注,所以偶尔打个结,冷个场,也觉察不到,偶尔的紧张也很快就会消退。但也许从某一次开始,你开始变得敏感了,你觉察到自己的紧张之后,就会更关注自己这方面的反应。这会激发“我出问题了”这个想法,可越这样想就越紧张,你会发现你无法回到自信的状态。
怎么打破这样一个循环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告诉自己:就算紧张了,也没事。只要你允许自己紧张,它就不会进一步放大。也许你自我感觉声音颤抖,身体发抖,会影响你的发挥,可是你问问别人的反馈,也许他们眼中的你还是很好,甚至会觉得你情绪真挚,有感染力。当你可以做到很“自在”地紧张的时候,你就从焦虑的循环里走出来了。
华姐爱成长
自从有了小孙女,突然对所有关于孩子意外伤害的事情有了担忧。只要看到孩子被拐、高空坠落、电梯里被夹、走路被撞、重大疾病等等消息,我都会冒出念头,假如是我家的孙女,那该怎么办?那种隐隐的害怕让我格外关注这些信息,这些信息好像又加剧了我的恐惧和焦虑。我的这种情况,不知道算不算广泛性焦虑?
我想告诉你:没关系,这种焦虑很正常。每一个养孩子的人都会关注这些信息,并且很容易产生灾难性的想象。那么这种焦虑算不算是问题呢?主要看它是否对你的生活造成实质性影响。比如,你虽然控制不住会焦虑,但在生活里,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当然,为了更安心一点,你可以在带着孩子出门时更谨慎一点。可只要生活品质没有太多变化,这种焦虑就是正常的。
如果是另一种情况,一个人出于自己的焦虑和想象,大规模地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如为了避免风险,索性不出门了。出现这种反应的时候,焦虑就要引起重视了。
任辉
老师,在学习这节内容之前,我就是越想摆脱焦虑越焦虑。学完之后,我又因为我做不到把焦虑放在那里不管,变成了一个新的焦虑。我看到留言区其他同学的留言,他们都悟到了老师说的话,只有我犯迷糊,我也会焦虑,我该怎么办?
我来安慰一下你:你没法放着焦虑不管,不是因为你犯迷糊,而是因为你对自己的情绪更较真。较真的人本来就更容易焦虑,也不太会因为听一节课就能放下。
你可能会很羡慕其他同学。他们要么本身就没有焦虑,要么知道怎么调节自己的情绪,看起来比你活得轻松。但事实上,你没办法成为他们,他们也不是你。你只能接受自己就是一个较真的人,眼睛里容不得沙子。
可是,也许你可以把这种品质迁移到其他方面。你会发现,在别的很多方面,较真是一个优点。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会帮助你把事情做得更好。当你不再把它看成自己的缺点之后,是不是也就没那么焦虑了?
波澜不惊
对待焦虑的最好方法应该是自我接纳。问题是,如果总做不到自我接纳,会不会又陷入另外一种焦虑呢?
这是一个特别好的问题。不知道你发现没有,自我接纳这个概念是有破绽的,当你把自我接纳当做一种要求,又觉得自己达不到的时候,它反而是在增加你的焦虑和不接纳。
我们现在说到自我接纳,有一种误解,总觉得它应该是一种完美的状态。但是记住,任何一种“完美”都是自我接纳的死敌。因为当一个人希望自己做到百分之百的接纳,一旦他稍微有些不接纳的时刻,就会感到紧张,感到挫败。那我们不妨放松一点要求:不能完全自我接纳又怎么样呢?做不到就做不到吧!
说白了,只要是人,对自己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不满意。所以,能够做到自我接纳的人反而是可以坦然承认:我有时候就是不能完整地接纳自己。承认自己达不到理想状态,这并不丢人。
你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把自我接纳当成一个不断精进的过程:你希望最终可以做到完整的接纳,但那是一个遥远的目标。达到目标的过程中,自己时不时地还会陷入挫败和自我怀疑。那你就可以把它作为成长的一部分接受下来,不过度自责,这就已经在自我接纳的路上又向前一步了。
好,本周答疑到此结束,感谢你的提问。欢迎继续留言。我们下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