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篇名为《胡玮炜摩拜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文章大火,看完这篇文章就想吐槽一下,不过想了一想,毕竟自己没有摩拜,更没有十五亿,出来吐槽总有“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嫌疑”,近几日看见广大网友不断开喷,终于忍不住内心的愤怒,一吐为快。
01能力认知
科学可以证明人的智商不存在明显差异,但是科学不能证明人的能力不存在明显差异。笔者看来,人的能力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内在(DNA)+外在(阅历)。
外在的东西是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弥补的,或者因为生命中的重大变故而颠覆,但内在的东西是写在DNA里面的,每个人都是无力改变的,这就注定了能力这个东西,因人而异。
自古以来,我们推崇的都是“自信”,而不是“自卑”、“自负”,自负者无能而刚愎自用,自卑者有才而唯唯诺诺,认知自己的能力也是一种能力,倘若所有人都有着同样的能力,又何来三者的差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对自己能力的认知,是发挥自己潜能的前提。
笔者认为,“被抛弃”的前提是建立在“同一起跑线”的基础上,如果因能力的不同导致起跑线不同,不存在所谓的抛弃。
典型的就是犹太人的例子,犹太人被公认为世界最聪明的民族,在《犹太人为什么聪明》一书中指出,犹太人聪明的秘诀,在于其坚定的信念和对精神世界的执着追求。犹太人对精神世界执着的追求早已融化在DNA中,反观国内当你跟一个人提及精神生活时,你最可能得到的答案就是“WHAT?”。
“不努力,你可能都不知道 什么叫绝望”,作为一名普通的职场青年,有时在竭尽所能后我深感自己的能力有限,我没有创立摩拜,我也没有15亿,但我从来没感觉自己被任何人抛弃,因为我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有限,但是我愿意将自己有限的能力发挥到极致,这对我来说已经足够。
02方向认知
李嘉诚说“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南辕北辙就是最简单的例子,朝着相反的方向,即使你再努力,也永远只是徒劳。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叫做《火车没有方向盘》,其实我一直觉得火车是最幸福,不用摸索,自己的方向一目了然,顺着铁轨走,绝不会错,出了轨就没有挽回的余地。
而现实中的我们需要不断的“摸着石头过河”,可能有人摸了一辈子的石头,也没找到过河的方向,我只能说胡玮炜是幸运的,当然,幸运的前提是她有这份能力,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并且迅速抓住机会。
每个没有找到方向的少年都是值得同情的,而不应该成为被“抛弃的对象”,毕竟胡玮炜本人都没有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一个明确方向的和一个在黑暗中迷失的,本就不具备可比条件,何谈谁被谁“抛弃”。
03个人认知
能力决定着你可以发挥出潜能的上限,笔者并不同意潜能无限论,也就是说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有限的,我们能做的不是改变潜能上限,而是将有限的潜能发挥到极致。
《15亿》文中指出“要么在北上广的写字楼里,刚刚成为一个总监,小腹上长出赘肉,每月因为房贷不敢辞职。要么在三四线城市里,过着平淡,却一眼可以看到未来的日子。”这样的日子好不好?如果我的能力有限,能力上限刚刚到达那一个“不敢辞职的总监”或者到达“一眼可以看到未来的日子”,这样的日子何尝不好?
文中不断提出的就是当代人的“焦虑”。而产生焦虑的原因是:你被同龄人抛弃。
但笔者认为,焦虑的原因并不在于“被抛弃”,而在于“我本可以不被抛弃,但是我被抛弃了”。说白了就是“我本可以做的更好,但是我没有”。
“做不好”可耻吗?不可耻,可耻的是“就没打算做好,然后还振振有词”。
笔者也有焦虑,而且是经常的焦虑,但我的焦虑并不在于“我没创建摩拜”,也不在于“我没有15亿”,我的焦虑在于“为什么这件事我没做好”“这件事怎么才能做得更好”。
我不否认当代鸡汤文给这个社会带来了很多正能量,但我们必须了解,鸡汤是不会告诉你努力不一定有什么用,那为什么要努力?一切的努力只是为了得到自己内心的安逸与满足。
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认识到能力的局限性,然后再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这才是解决焦虑的最好办法,“抛弃?”,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