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翻看一位老友的朋友圈,看到了她新更的个性签名——“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很确定,在我get到这句话意思的那一瞬间,有种灵魂被“电击”的感觉,然后内心便泛起了一阵羞愧之意。
经过一番查阅,确认了自己对这句话的初步理解是对的。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人之忌,在好为人师。”,后代学者王勉评注到:“学问有余,人资于己,以不得已而应之可也。若好为人师,则自足而不复有进矣,此人之大患也。意思大概是说,学问渊博的人,如果因受他人所请而不得已教授知识,那是可以的。但如果喜好在人前以师者自居,这种自以为是便会阻碍个人进步,是个人成长的大敌。
不得不承认,自己以往大多与人相处的情境大概就是这句话所鞭斥的对象了。
最近几年,一直在刻意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杂七杂八的书看了不少,各种说书音频常挂耳边,这种快餐式的输入带来了思想膨胀的感觉,于是与朋友聊天的情景就变成了这样:
朋友:“最近看书老走神,晚上不想去图书馆了,要不一起去打球?”
我:“打球就不陪你了,看书走神嘛,可以教你一个方法锻炼注意力,叫正念冥想,就是 .......”
朋友:“我就觉得他说得很对呀,还有谁谁谁也是这么认为的”
我:“那是因为,你的信息获取出现了回声室效应,就是说......”
朋友:“你说为什么他的看法居然跟我差别这么大,真是没法和他交流”
我:“很正常啦,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里就认为,物自体的世界是不可知的,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只不过是自己的感知系统允许我们看到的,所有的认知都是主观的,就连时间与空间都可能只是我们主观认知的方式,你知道二律悖反是怎么来的吗......”
就这样,我逐渐成了朋友口中的“大神”,不知道谁先开始叫我“何老师”的,慢慢地大家都这么称呼我了。其中,也包括之前提到的那位“老友”......
没想到自己一直自鸣得意的事,在别人那里却成了禁忌。知道了那么多的道理,却看不透别人善意的表演......
前天是教师节,对老师的赞语霸了一天的朋友圈。可以看出,老师不仅是一个职业, 更是一种受人敬重的社会身份,它凝结着知识本身的高贵以及传道授业的功德。好为人师,单看并不一定错,就像对一位老师来说,好为人师是敬业的表现。关键要看能否为人师,能否除了要看自身能力之外,还取决于他人意愿。从王勉的评注中,也可以看出这两个条件,一是“学问有余”,二是“受资于人,不得已而应之”。在这两个条件之外好为人师的人,其实是放大了人性中的虚荣,偷用师者身份的盛誉来填补自己内心的亏空。
就我个人来说,不得不承认,好为人师的行径背后有满足虚荣的动机。不过这只是一部分,主要还是因为自己想要从“教学相长”中获益,希望空泛的知识能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实体化,不过“乘人不备”的交流往往只会成为单方面的说教,不仅虚荣而且自私。我想朋友的个性签名除了自我告诫之外也表达了对好为人师者的拒斥吧。
记得李笑来在《七年就是一辈子》里说过,在个人成长问题上,所有人都可以被分为两种,一是进取型,二是表现型。前者与人交往时,只会关心自己能学到什么、如何有所长进,而后者更关心自己的表现如何,他人会怎样评价自己。久而久之,这两种人生便不可同日而语了。好为人师者自然更符合表现型,获取了虚荣,却在不断地“表现”中大把浪费着师人长技的机会,此实乃人之大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