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确目的、原则、标准
首先,需要明确企业股权投资的管理层需在开始就明确公司想要什么,决定了投资的方向和风险偏好。以国内某知名环保企业为例:
目的:(1)能与产业链进行协同
(2)实现增值
原则:(1)创始团队保持第一大股东的地位不动摇
(2)公司坚持做最大的二股东,股权比例约____%
标准:(1)有核心竞争力、排行靠前、或有潜力
(2)产业协同效应
(4)优秀团队
(4)PE < X倍
二、投资的逻辑
投资的逻辑很多,推荐《投资中最简单的事》邱国鹭,清华系(产业协同)、复星系(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反周期)等投资方法论。 最本质是发现“好行业+好公司+好价格”,其他N多版本的投资逻辑,实质都差不多。如展开表述,可分为七个要点。关于思考框架,参考第二章。
(一)先看是不是刚需
(二)市场容量是否足够大,最好有百亿元以上
一个企业能够发展的好坏与否以及能够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与这个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如果这个行业是个朝阳行业有着明确且美好的发展预期,那所处这个行业的企业也就有更大的可能,分享行业发展的成果。
如果这个行业已经属于夕阳行业,尽管我们不能排除坏的行业里也会有好企业,但是普遍情况下企业的发展前景会打一个大的折扣。我们在判断一个企业的投资价格或者是否符合上市条件的时候,更多的就是对企业所处行业的一种判断。
(三)促进该行业发展的因素是否还存在
以环保行业为例,是典型的政策驱动型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政府环保考核指标的升级都是驱动因素。
(四)行业是否有足够的壁垒和门槛,不是谁想做就做
是否需要足够高的资本、技术、品牌和业绩等壁垒和门槛。
例如,滴滴的资本壁垒;百度的技术门槛、阿里的规模和体系化建设门槛。环保企业最为综合,行业龙头普遍同时具备资金、技术、强大股东背景、资质和业绩的门槛。
(五)创始团队
至少必须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企业家。从年龄结构看,30-48岁是创业的黄金年龄。
(六)找到企业过去成功的因素。分析在未来新技术/竞争者/消费方式出现后,能否依然保持竞争优势,不受影响。
(七)好价格,不能太贵
要点总结:
所以,好的项目少,是合情合理的。
做尽职调查可以且必须全面细致;但项目的整体判断,又要有首席投资官的高度,要少而精。
案例分析
虽然投资+行业研究的方法论很多,如果硬去套,很多行业是很烂的。例如,开一家证件照相馆,第一感觉就很烂的行业和生意,肯定不会联想到什么好事,而且往往和复印店混搭开。关键词:20块一张+立等立取+丑+凑活
然而,非常有意思的案例– “天真蓝”,素有最美证件照相馆美誉。建议大家可以去实体店看看,生意火爆,必须提前预约,而且前15天往往定满的。
如果根据行业分析,真是差极了。市场需求很大,但极度分散,消费频率很低,行业壁垒为零,谁都能做。但实际上,天真蓝对商业模式进行了重新组合,关键词:预约+标准化+客单价200-300/张+美+满意。我作为顾客,拍了两张将近400元,比普通证件照贵了10倍,但觉得效果很赞,这种服务很有价值。
所以,抛开高大上的投资方法论和行,关键还是要能把事做好,能提供价值,让客户觉得很赞,下次还会再来,有美誉度。(Apple - Ivan说过:“好的产品是,本来就应该是这样”)
最后,表面看“天真蓝”的生意门槛为零。实际上,把拍证件照做到高度标准化+质量保证+口碑人气的积累+规模,本身就是一种壁垒,而且越来越高,良性循环+马太效应。这门生意的实质,是在抢原有存量劣质证件照的市场。
推荐几本书,都很赞
三、行业研究
好的投资,先从行业研究做起,至上而下的选择项目。行业研究是地图,指明了需求的来源、行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市场规模、商业模式和竞争对手等。
在不熟悉行业的情况下,对企业进行尽职调查或投资都是不可取的。由于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容易本能的去挖掘它们的优点,对判断产生偏移。
(一)行研的唯一目的,是弄明白赚钱的逻辑
为此,要回答四个问题,一、了解行业要解决的问题或需求;二、了解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来判断介入的时机;三、分析能促进/打击该行业的各种因素和程度,来判断投资的价值和风险;四、根据总结的标准,找到最有价值的企业。
(二)行业研究报告的要素
(三)行研的心得
1、 行研是为了找标的,要出活,不是搞学术研究。建议用30%的精力,回答70%的问题,得出一个大方向模糊正确的结论。而不是花95%的精力,回答90%的问题。
2、至少咨询3个业内人士(最好是标的公司的人,而不是学术派),对行业1)需求来源;2)介入时机;3)促进&打击行业发展的因素;4)筛选企业的标准等进行判断。然后,再根据这些标准,去筛选符合标准的企业。
3、即使清楚了筛选标的的标准,找好标的还是很难。最好在敌人内部找线人,如行业协会会长/董秘/技术/市场主管(最好是成功企业的老板),让他介绍标的,是最有效率和准确的。
4、你要别人帮你,前提是你自己必须要有价值,值得被帮助。积累有质量的朋友圈,发表有质量+有趣的行研报告,给出明确的方向,吸引大家来推荐项目。不能简单说“我要找一个XX项目,效果=0”,就和“我要找一个女人结婚一样”,毫无意义。此外,很多好的项目,大多是通过朋友找到的,而不是机构。
5、数据库推荐:WIND资讯(12万)、清科数据(8万)、Choice数据(9千),www.51pdf.com.cn(5百)。建议下载相关行研报告,广泛阅读,并摘取相应段落到行研要素中。多梳理几遍,答案八成就出来了。
6、注意辨别信息的真实性,“真实的信息” vs“别人希望让你认为是真实的信息”。特别是主流券商报告,报喜不报忧。
7、说到这里,行研工作应该很到位了把?错!大的方向+筛选标准80%有可能是对的,但根据这个标准去筛选,还不一定是最赚钱+有潜力的企业,甚至有可能是红海企业,因为大家都想这样干。所以,直到找到最理想的标的,最终的答案才会出现。我粗浅认为,好的标的=你行研后认为的好标准+某些更好的差异化商业模式(你不知道,未知的标准)。听着难理解?我通过下面的案例来解释。
(四)案例分析-土壤修复行研
在分析案例前,再次提醒,行研报告应该简单+简短+能解决问题。回答四个问题,1)是时候投了吗?2)价值在哪3)风险在哪;4)好公司的标准。
以土壤修复行业的行研为例,原报告请见附件。报告编写过程如下。
1.收集和阅读至少20份以上券商行研,并把对应内容整理到“行研要素”中;
2.第一轮自我总结,基于券商要点,归纳核心要点;(靠谱率51%)
1.第二轮寻找行业专家/业内人事,对核心要点进行纠正;(靠谱率60%)
2.第三轮寻找标的,通过标的公司的客户,对核心要点再次进行纠正(靠谱率80%)
3.第四轮找到接近理想的标的,通过分析业务模式,对核心要点进行最终纠正(靠谱率90%)
如下报告的内容,只走到第三轮。其实在寻找标的过程中,直到发现很好的标的,才豁然开朗。原来有更好的商业模式,而这种模式,是不可能通过调研“券商报告+专家+业内人士”而获知的。保密,这里就不写了。
案例分析-化妆品行业连锁
唐三彩是一家深耕于浙江、江苏、江西范围内,2.5线以下城市的化妆品连锁店。大城市人可能从来没听说过,但该连锁店在势力范围内名气很大,盈利能力很强。
如简单的做化妆品连锁行研,或对该公司进行研究。顶多得到比较肤浅的结论,比如核心竞争力包括1)标准化管理,容易复制+扩张;2)选址能力;3)卖产品+免费体验式服务模式;4)……等等。
但实际上,公司最核心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各门店配备了“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高素质营业员团队”。各门店,会安排5-10名营业员,营业员负责导购推销+现场体验式服务。营业员依次序接待顾客,确保公平的接客数量。月底,公司对营业员业绩考核,优胜劣汰,保留最好的营业员团队。而表现好的营业员,薪酬也远高于行业水平,核心骨干现金参小股,对员工非常有吸引力。好&差营业员对公司业绩的影响,说小了每天相差1千元,说多了,每年相差36万元。这就是差距。
这种核心竞争力其实很难复制,好的营业员很稀缺。其他竞争者冒然闯入唐三彩的地盘开店,容易pk失败。而作为投资者纯粹有钱,去加盟唐三彩,在没配备好高素质营业员的情况下,同样大概率失败,是赌博。
我想说的是,1)一些套路,是很难能通过行业研究去挖掘和发现的。只有找到成功的标的,深入其中,才能得到答案。2)好的套路,小企业是绝对不会公开的,更轮不到券商去做调研,还能免费下载。而成功的大企业,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已垒的很高,你知道也没用。
要点总结:
做足功课,不能用行动上的勤快,掩盖思考上的懒惰。
研究最重要的大问题、大方向、大概率,并在正确的路径上持续积累。
大问题上的模糊正确,远比小问题上的完美精确更为重要。
系统化的思维,会错过牛逼的企业,它们的商业模式普通人无法理解。
(五)题外话
建议用投企业的方法,对自己做个分析,这很有必要。你在机构工作,本质就是自己给投进去,也是一种投资,。我认为,决定个人前途的因素包括如下:
四个基本面:国运决定趋势+所在行业的景气度+公司所能给你的平台和资源+上级领导的水平决定你能否施展拳脚和上升通道
一个基础:你的家庭,或你的父母,能否给你一个较好的教育和经济基础。本质是给你更高的起点、更多选择的余地。
两个要点:个人的努力+运气。
最后,综合这些因素,特别是运气,能否和这个时代产生共振。如果这些因素或多或少不具备,你能做些什么。或者就你能力范围内有哪些是可以改变的。你能采取什么应对的方法,能突破重围。
我的建议:①多思考;② 勇敢去多试(行动);③ 注意要低成本的去试。我相信一个人,一生中有三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周期间隔为12年,抓到一次便可。
四、投资能力的提升
简单说,就是提高判断项目是否靠谱的能力。我的体会如下,
Tips:Review这个词,我倾向于翻译成复盘。复盘的内容包括项目+人+市场的复盘。注意三点1)复盘的目的是回顾和找出自身的不足,从而进步。而不是证明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2)不能生搬硬套,每个项目都有自身的时代背景;3) 区分偶尔vs必然,思考产生差异的原因,到底是偶发事件还是频发事件。
要点总结:
如上的体会,才是本文最为重要和精华之内容,也是最难坚持的。
某人说投资的前五年纯粹是练级,多数项目都会打水漂。我认为方法得当,速度可以提前。
对个人成长,刻意提升能力最为重要,避免自动完成。
对投资机构,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最为重要,要淡化个人。
很多非常知名的投资人,并不是因为投过多少个项目,而是投了某一个非常成功的项目。
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什么叫真正懂?有一种懂叫别人觉得你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