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父亲的父亲节

有过多少不眠的夜晚,抬头就看见滿天星辰......这首委婉动听诉说父母儿女《天下第一情》的歌曲,它那优美的旋律,动人的词句常常在我的胸间萦绕。这些年许多亲人离我而去,人们常说人死后会化作天上的星星,毎当我在那些不眠的夜晚凝望天空的星星,仿佛是和他们在对视和交流,我相信人们的这种美好願望,至少让我们的眷恋有一种质的感觉,阴阳两界,天人永隔,或许并非最远的距离,逝去的人在心里驻着。微笑着回忆过往,想念不再伤感,又是一个没有父亲的父亲节。

梦中千回忆慈父,醒来泪湿忱边巾。二00三年一月二十号的清晨,父亲靠在床上准备起床,我们走进房间说“起床啦”,父亲微笑着“是呀”,就在我们刚离开房间的一会,只听见“咣”的一声响,冲进房间只见父亲倒在床边,。慌忙之中急急地送医院抢救,到急救室时心脏已停止跳动,肖院长的女儿见状马上全力抢救,一会居然心脏恢复跳动,血压、呼吸也趋正常,听肖医生兴奋的说人民医院心肌梗塞抢救史上恢复心跳第一例,我们都庆幸奇迹发生,转入lCU病房观察,中午病情突然变化,再抢救无效于十二点四十五分离开人世,父亲的离去让我们仿佛感到一刹间山峰崩裂,江河倒流的感觉,从此我们失去了如山一般的父爰,我们永远忘不了2003年1月20日早晨您那最后的微笑,爸爸我们永远怀念您!

父亲一九二一年出生在海盐城西北埭,离大曲集镇将近一里路左右,祖父在武原街上做粮食生意,毛豆、菜籽、稻谷等放在嘴里一咬,含水率就出来了,准确率蛮准,也算一绝,家里还有几亩田地,亦商亦农家境殷实,祖居房屋四间,东西各有上南厨房,中间天井,朝南二扇大门走廊相连,这座四合院也是我的出生地,一直保存到文革前。

父亲初中毕业后看其聪慧,托人拜城西李家弄名医李培之先生门下学医,从此悬壶济世一生。武原镇志记载李培之先生(1896—1953)随父学医,初字中医外科,后转学内科,1913年设诊所于城西李家弄,培之钻研医术,力求精湛,尤其对民间的疑难杂症有独到医道,平时出诊用轿子抬至病家诊治,并雇佣君堂一船夫,自备小木船外出就诊。1936年县城时行温热酿发斑疹,时有沉疴之危,是年海盐富商张有仪高热发疹,数经诊治无效,继邀李诊断,采用鞠通法治愈,富商称赞有加誉为妙手回春,当时李有“华佗再世”之誉。

中医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于战国至西汉时期,《黄帝内经》《伤寒杂病症》《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同时又将古代哲学的气,阴阳,五行诸学说引入医学领域,作为方法论用以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这一些医学专著。先生要求学生都要去研读,另外中医经典《湯頭歌诀》要倒背如流,熟记于心,《湯頭歌诀》是清代江昂撰写古代医方著作,书中选錄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其念之如歌唱一般朗朗上口,故称为《湯頭歌诀》。三年拜师,终成学业,一九四二年先生授牌给业满师,牌上写上:武原李培之夫子授黄介伯慎理方脉,按现在的说法是一张学医的毕业文凭,行医的执照,父亲从此就走上了行医之路,先后在养真新药店,昇家桥药店,北门香山堂药店坐堂和上门就诊,谨记先生的教诲慎理方脉,医者仁心,博采众家,精益求精医治了无数患者,在城郊,元通,西塘桥和海塘一带受到众多群众的称颂,赞誉四乡,我现在居位小区有一位海塘乡姓杨的保安,至今他家乡仍流传称赞我父亲医术的一句话“黄先生看病一帖药”。

一九五二年十月,由黄介伯、张谋善、李益儒等人发起组织成立武原镇中医联合诊所,设在大栅桥南堍,李培之任所长,该诊所后来成为富亭,城郊公社卫生院的前身。56年父亲到人民医院中医科一直担任中医内科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断的经验,治愈了大量肝、胆、胃等疾病患者, 济世仁心,妙手回春深受广大百姓的爱戴,男女老少见面都称呼一声“先生”,虽然每天的门诊量很大,但他经常参加巡迴医疗队,到边远农村横港、元通送医下乡,培训“赤脚医生”,深入社区上街设点为群众咨询和义诊,空余之际撰写论发投稿医学论刊,把自已成功治愈的病例分享给同行,79年《再生障碍性贫血治愈一例》一文发表在浙江中医学院学刋上。87第一批晋升为副主任医师,父亲在本职工作上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和贡献,党和人民也给了他很大的荣誉,嘉兴市第一届人大代表,海盐县第一届政协常委,第二、三届政协委员,县中医学会会长,县科委委员,农工民主党负责人,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工会主席。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压缩了满满的回忆和故事,一张家人的合影浓缩了深深的父母爱。我是51年出生在城西乡下,母亲在家从事农业劳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风吹雨淋在田坂,58年父亲把全家迁到了武原,农村户口变成城镇户囗,我也在城里上了小学,中学,从此改变了一家的命运,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国家三年困难时期,许多人家都吃不饱饭,而我家那些善良的农村病友时常给一些山菇、芋艿、毛豆之类的土产品,还给一些油票或粮票,这些淳朴的农民兄弟帮我们渡过了困难的年代。我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上都受到父亲的关心和帮助,父亲爱这个家,我更爱父亲,我们举家迁到武原镇上后,一直居住生活在秀水浜,生活中的父亲很注重外表,干净的衣装。整齐的发型,每天都精神气爽,估计医生的职业带来的习惯吧,种花,养鱼是父亲的爱好,院子里放满了各种花卉的盆子,有杜鹃、月季、菊花、珠兰等。平时给花松土,施肥和剪枝,象看病时“望、问、闻、切”一样认真细致,有鲜花盛开时静静地坐在旁边惬意地观赏。六七十年代各种物资都很匮乏紧缺,尤其是副食品更是稀少,买鱼买肉都得排队,所以买菜的任务当仁不让落在父亲的肩上,早上他出去一会儿,把菜都买 回家了,每天晚上父亲必定要喝酒,一年四季只喝黄酒,冬天拿一亇大号搪瓷杯放入热水,酒杯插在里面,一边聊天,一边喝酒,一家人围坐在四周,其乐融融是多么温馨。

父亲离开我们有二十二年了,今天是父亲节,特别想念我们亲爱的慈父,爸爸,您在天堂好吗?我们和妈妈都深深地眷念着你,希望您仍象在世那样保佑着我们!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