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脑海里屡次浮现那个小男孩的形象,那个餐厅偶遇的小男孩,让我有一种非写出来不可的念头。一个孩子,一个精神被扼杀的孩子,他有多么悲苦。可悲的是他的悲苦,恐怕连上帝都拯救不了。
我和老婆儿子在一家快餐厅就餐时,邻桌坐着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男子和他四五岁的儿子。因为自己有了孩子,我对于和我儿子相仿的幼童总是特别注目。
小男孩面色有些苍白,细手细脚,显得廋弱,手里正拿着一杯饮料在喝。男子蓄着小胡子,微长的头发有点自来卷,休闲的衣着也算比较得体,透着几分艺术家气质。
爸爸看上去心情不错,问孩子想吃点什么,还说了几句别的,看得出他想调动孩子欢乐的情绪。可小男孩却显得有几分萎靡不振,即便是笑,也显得很淡薄,偶尔说话,也是声不可闻。
也许是男孩的回应,让爸爸失去了逗弄的兴趣,男子开始研究菜单。下了单后,男子重又把视线投向小男孩,这次他低声地喝斥,让孩子用两只手捧住饮料。或许小男孩受到惊吓,手里的饮料杯倾斜后洒了一些到地上,男子抽出一根筷子,责令地让小男孩伸出手来。
令我感到奇怪的是,小男孩虽然畏畏缩缩伸出手,可神色之中并不看出特别害怕,还是先前那种涣散稀薄的表情。男子并没有用筷子打孩子手心,而是手里持着筷子,一边比划着一边警告孩子下不为例,如果再犯就会严厉地惩罚他的。
小男孩像一只蜗牛一样慢慢地缩回他的手,趴到餐桌上,双手捧着饮料瓶,却不再继续喝,眼神发呆。饮料杯在他的手中不时就歪斜起来,让人替他担心。
这时候,一个中年女子推着一个婴儿车坐到他们一起,婴儿车里还睡着一个小Baby,显然是妈妈带着另一个孩子来汇合了。
男子显得有点高兴,他从婴儿车抱出小baby, 做了几个鬼脸逗弄女儿,可男子实在缺乏天赋,连小baby也没有回应他的热情。男子在逗弄几下后把孩子交还给妻子,妻子把孩子放回婴儿车里,塞给婴儿一个奶瓶,孩子喝着奶就睡着了。服务员送上快餐后,一家人开始就餐。
小男孩脑袋似乎就搁在餐盘的上方,有气无力地扒拉着饭菜,吃得很慢。妈妈对小男孩吃饭的状态很不满意,就开始教育小男孩,巴拉巴拉说了一堆。小孩子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激怒了妈妈,妈妈提高声音质问小孩子有没有在听,问他别人说话时眼睛看哪里,骂孩子没礼貌没有教养没出息。
妻子的话激怒了丈夫,男子把筷子往餐盘里一扔,冲妻子说:“说!继续说啊!有什么火冲我们父子俩发!” 妻子的情绪非但没有被抑制,反而被激怒,猛地一推面前的餐盘,呼地站起来,道:“恶心!看着你们就觉得恶心!”说完,推着婴儿车呼呼而去。
男子默默地坐着,好久都不说话。小男孩停止了吃饭,头搁在餐盘上方,手里仍攥着筷子,眼神涣散。一只筷子送手里滑落,掉到地上,惊醒了沉默中的父亲,向他投来凌厉的眼神。恍惚间,我好像看到小男孩身体像打嗝似地抽了一下。
这个小男孩手捧饮料杯颤颤巍巍的情景,屡屡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对于这个幼小受到摧残的生命抱有深深的同情。让我久久不能释怀的不只是同情,还有这种苦难的无可救药。 这种苦难之所以无可救药,是因为它们以爱和教育之名。比任何来自外界的伤害相比,来自父母的伤害对孩子更是积重难返,无可逃脱。
这对夫妇他们彼此征服不了对方,就意欲在孩子身上树立成人的权威,都拿孩子当作攻击或反击对方的工具,把他当作倾倒不良情绪的垃圾桶,这个小男孩俨然就是父母的受气包。
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连拿饮料杯怎么拿,都要受到来自父母的严厉指导和喝斥。他手中的饮料,他喝到的不是甘甜,而是浓浓的苦涩。
这种让孩子无所适从的境况,只会摧残一个孩子的信心和热情,甚至破坏他的智力。这个小男孩自始自终表情淡漠茫然,即便痛苦害怕的情绪也很稀薄,已经全然失去同龄孩子身上该有的热情和活力,精神上他已经失魂落魄了。
在肉体和精神对孩子幼小的心灵肆意践踏摧残,这对夫妇可堪称“杀手”,而这样的隐形的“杀手”在我们生活中并不少见。
我读高中时在校外租房,房东夫妇有一个10岁左右的儿子,儿子读书成绩非常好。可即便这样,儿子经常因为学习的事情受到母亲的打骂,母亲对孩子要求非常苛刻,看不得孩子玩,成绩稍有下降就严厉惩罚。孩子有时候跑我房间里玩一下,可一旦听到母亲叫喊,他苍白羸弱的脸上便闪现惊恐之色。我经常听到昏暗的房间里孩子发出几声尖叫。
孩子的母亲,瘦黑的小个子女人,手脚伶俐,在学校门口卖麻辣烫为生。她起早贪黑,瘦弱的身体内有一个异常强大的灵魂,这个灵魂全部的心思就是要把儿子培养成一个大学生。可以想见,她的含辛茹苦一定得到过不少的赞赏。我有时候看到她的操劳,也不免对她有所同情,但她那拿针扎孩子的行为,又让我对她有所憎恶。
孩子的父亲,高瘦,驼背,面色蜡黄,四十余岁可看上去像个老人,听见妻子的喝骂,身体便似乎发出颤抖。儿子长得酷肖其父。
现今的物质和文明比我童年的时代要丰富的多,孩子获得的关爱也多很多,但是同时对于孩子也施加了更大的压力。以前孩子多,孩子们多处于无人看管或者疏于看管状态,现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齐上阵来看管孩子,这种客观上的变化,导致对于孩子思想的约束和钳制,相比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个奶奶拉住路过的我,往我手上塞一本少儿英语书,让我教她三岁的孙子怎么念一个英语单词。
一个爸爸肯花数百块钱给孩子买游戏卡,不顾身后多人排队,让自己孩子连着玩数局,却在孩子玩游戏时骂孩子猪脑袋连玩游戏都玩不过人家,本来表现非常不错的孩子,变得无所适从畏畏缩缩。
不顾孩子的意愿,押着孩子送进一个又一个培训辅导班的现象,现如今已经蔚然成风,家长们非但没有丝毫警醒,还自鸣自得,甚至以此炫耀。
野蛮的教育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了现在,使得孩子受了各种各样的束缚,为了替他在遥远的地方准备他可能永远也享受不到的所谓的幸福,就先把他弄得那么可怜。即使说这种教育在目的方面是合理的,但把孩子置于不可容忍的束缚之中,硬要他们像服刑的囚徒似的连续不断地工作,欢乐的年岁是在哭泣、恐吓和奴役中度过,这种做法对他们没有一点好处。——罗梭。
把成人的意志偏执地强加于孩子,由此造成孩子精神上的困苦,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可我们常常视而不见,是因为这种对于孩童精神上的戕害,却在以爱为名的绿叶盈盈掩映之下,显的细小微珠不被察觉,因此受到漫不经心的对待。
而实际精神上的痛苦,有时候甚至很多时候,要比肉体的痛苦更让人痛苦。更可怕的是,这种痛苦还经常被复制到下一代身上。
我们成为父母,不能只是在生理上具备了条件,我们更应在心理上具有为人父母的条件。把自认为的爱给孩子,却没有把自由还给孩子,这种爱不过是成人爱自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