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电话不断,给老妈的,给女儿的,还有电话商讨课程安排……所以给家长的信息回复晚了些,回复后就直接睡了。今早收到这样的反馈(如图)
从疫情期间这位家长就报名,一直跟着我们线上学习,我们知道他的现状,推荐了适合他的一些课程,并且专门为他开通绿色通道,有的课程营进行了费用补贴。看到这样的回应,坦白的讲我感到非常可惜,当然更促进我有了进一步思考。(已发红包感谢这份引我思考的回复)
我经常接触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听到很多抱怨声。
抱怨孩子不好好学习、抱怨孩子总看电视、抱怨孩子偷偷玩手机、抱怨孩子刷抖音、抱怨孩子发脾气等等。
面对嘴里抱怨的这个孩子,家长是怎么对待孩子的呢?……指责孩子、摔掉手机、用巴掌打、用铁衣架打、用木棍打等等……
面对自己,却很容易一句我还没有准备好,就草草了事?真的非常可惜,也令人心疼。
想想孩子们对于学习,假如TA的基本准备度不够,TA不会辩解,而会用一些自己可能也无奈的行为表达自己,希望被关注被关爱……
倘若父母老师,没有学会读懂孩子,没有及时关注孩子引导孩子,没有鼓励孩子看到自己的优势;而是一味的打压责骂孩子,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那些自闭、抑郁、跳楼、跳江的孩子怎么没的?还不够痛心么?!
看到此景的父母,除了批判学校教育、批判社会压力、除了一声惋叹…你曾认真思考过吗?你有没有借他人之事,修自己之身呢?
回到我们话题【准备度】这个关键词,对于父母和孩子都有着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什么是准备度?
【孩子的准备度】如图
一个孩子从胎儿到6、7岁,生理感觉统合、天生气质类型、综合指数RDQ和八大多元智能发展,适应情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内心需求表达与满足能力等等,这些全面立体的构成了孩子学习发展的基本准备度。
【成人的准备度】
成人是长大了的孩子,孩子的准备度内涵也是成人小时候需要的,成人在从小的成长环境和实践经历中,形成基本认知。
成长中与周围情境互动,再次由外而内,内化成自己行为做事的内在观念,形成人格,也叫做基本性格特质倾向。
不同性格特质的父母,对待自己和孩子的方式完全不同,这也是在养育子女和个人成长的基本准备度。
具体怎么了解孩子的学习准备度:
当孩子学习畏难退缩,怎么办?——透过评量看气质;
当孩子学习效率不高,怎么办?——透过评量看感统;
当孩子学习模式你不满意,怎么办?——透过评量看智能发展。
作为家长我们怎样自己准备度呢?
当你看不惯家人和孩子,怎么办?——透过评量看性格;
当你看到孩子不学习发火,怎么办?——透过评量看养育认知;
当你感到压力大很焦虑,怎么办?——透过评量看潜意识图彩。
中国传统先贤孔子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教育理念,SI集合东西方先贤学者的理论智慧,经由现代大数据诠释和应用。
因材施教的意义,在于懂得因孩子的材,施孩子的教;因父母的材,施父母的教。
因材施教=愈已育人!
透过孩子的成长,弥补我们未曾见到自己小时候的遗憾!真正实现人的身心完整,实现轻松父母,快乐孩子;幸福家庭,圆融人生。
原创于2020-05-23 08:00
了解因材施教家庭评量鉴诊系统,欢迎点赞关注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