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顾好“你心中的那个朋友”

当好友遇到烦心事情时,你是不是会去倾听、据事努力解忧或借助调侃试图让其舒心。

当好友倾诉挫折时,你是不是时常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分析问题,试图帮她走出当下脑子短路的坑。

然而,如果是你自己遇到糟心或者挫折呢?

一时的急躁下,你真得会这么有耐心吗?

不仅没有,你是否还会在不顺的事情面前,在脑中给自己弹出诸如傻B、无用、甚至失败的等字幕、、、、


心理学教授伊桑·克罗斯说,当人们将自己当成另外一个人来看待时,“会给自己一些客观、有用的反馈。

伊桑这里所说的另外一个人,我想,自然也不止于一般的别人,最贴切的角色应该是朋友。

如此,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把自己当做朋友,给自己一些客观、有用的反馈。

而照顾好“心中的那个朋友‘’直接的方式可以是好好和自我对话。



什么是自我对话呢?

古典老师曾说,自我对话就是自己和自己的交谈,人们出声的或不出声的自己与自己所进行的对话都是自我对话。

为什么要自我对话呢?

心理学家Jason Moser总结了他的第三人称自我对话实验的主要结论:“本质上,我们认为自我对话会使人用对待他人的态度对待自己。这种方式帮助人稍微拉开一些与负面情绪的心理距离,通常对调节情绪非常有用。”

研究者还测量了参与者的大脑活动,发现使用第三人称自我谈话是一种毫不费力的策略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与使用第三人称自我谈话的大脑活动变化相关的认知努力很小。相比之下,以前的研究发现,其他形式的情绪调节往往需要相当多的思考和认知努力

当然,以上指的是积极的自我对话。

但实际中我们的自我对话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古典老师形象地将“自我对话”比作“自我弹幕‘’,他说利用好这个弹幕,积极自我对话,你会成为一个内通外顺的人,利用不好,也许你自己会毁掉生活的乐趣。

想想,实际的生活的有过的种种弹幕,的确如此。



如何与自己对话、利用积极的弹幕呢?(源于学习笔记)

1. 做自己的好朋友

换角色思考

“如果我的最好的朋友在身边,他会怎么对我说?”

“如果我最欣赏的老师看见我遇到了这个问题,他会对我说什么?”

2. 用“你”,比用“我”好。

有研究发现,那些在自我对话中使用自己名字或人称代词“你”的人感受到的遗憾更少,他们表现得更自信、更有说服力,也更不会紧张。

3. 改变自问方式


当好友遇到问题或倾诉表达挫折时,我们会去照顾好友的情绪,比如有耐心地倾听、或帮助其绕过当下脑子绕不开的坑。

恩,其实我们心中也有个需要好好照顾的朋友(好友)。

学着管理好“脑中的弹幕”,照顾好“我们心中的那个朋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