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杨雪梅老师所著《点亮教育的心灯》里的第二篇文章,题目是《你在这面,我却在另一面》。文章介绍了作者在农村学校支教时一段经历,班上的小波可以说是“十恶不赦”,几乎找不出一点优点,每个老师都坚定地认为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孩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顽固不化的角色,有一天却帮老师去捡被风吹掉地上的笔,还把拾到的一元硬币主动交公。而我,却因为一贯的固化印象,错把他当成故意捣乱,把他的好当成坏来对待。
说来也巧,上午正在备课的时候,刘老师上完课回来说道:“小光怎么又回来了!”听到这句话,我当时有一点惊讶,但马上就恢复了平静。前两天在楼道里也意外遇见过小光,他正在旁边的空教室站着,可能是有什么事要处理,见到我时还主动叫了一声老师,我心想这是又回来了?因为要去班里上课,也就没再多问。
今天最后一节是政治课,当我走进班里,果然看见后门旁边多了一张熟悉的脸庞。按照惯例,我把课前记忆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同学们开始大声地朗读起来,我就顺着过道往后走,经过身边时,他突然指着课本的一页问我对不对,我点了点头,然后又开玩笑地补了一句:“你从哪里来?”周围同学顿时哈哈大笑。
屈指数来,我接触小光的时间并不长,也就三个多月。他上课爱睡觉,不困的时候自己随便做点事,很少跟着老师的复习进度走,他经常迟到,上课爱去厕所,有时我想与他认真交流一下,他却面无表情、爱搭不理。
月假前的最后一天,他突然来办公室找我借资料,说有些东西掌握得不好,想自己回家后好好研究一下。我一听是好事,二话没说就把唯一的一份借给了他。返校第一天,我上课要用资料,可他的座位却一直空着,人没来。班主任马老师告诉我,他母亲给他在学校附近租了房,一开始还跟着陪读,后来实在没那么多时间,没有了监督和约束,他更加肆无忌惮,经常熬夜玩手机,早晨卧床不起,估计这时候正在屋子里睡懒觉呢。果然,我拨打了她母亲的电话,他母亲又拨打他的电话,一直没人接。第二天上午,我正在讲台上收拾上课的东西,他忽然从门口处冒出来,把资料放到讲台上转身就走,我来不及看清他的身影。我当时很生气,他不仅没能遵守承诺,按时归还东西,似乎还对我的催要有些怨气,这与当时借资料的他判若两人。
有了这次不愉快的经历,我开始对小光警惕起来,一贯的“博爱”之心也开始逐渐闭合,课上也很少再督促他学习。我也因此理解了为什么他会招来其他老师的一同嫌弃,他们比我更早接触小光,他们经历的事和受过的气肯定会更多。摸底考试分析会上,几位任课教师共同研究班里的“潜力股”,轮到研究小光的时候,大家刚才的热情立刻全无,有人说像他这样不可救药的角色只能“自生自灭”,有人说年级领导太惯着,他的“案底”早够开除好几次了,有人说他的思维和别人不一样,不能太对他好,越接近危险越大。最后,大家的合议就是顺其自然,只要他不作出特别出格的事,“尊重”他的“独断专行”,如果他有学习上的疑难问题可以帮助解答,但不会主动找他谈心。
就这样,当我成为最后一个离他而去的老师,小光已完全不是老师心目中的学生。他还是继续原来的生活状态,上课困了就睡,不困的时候随便学点,迟到还是有增无减,课上想出去就出去,后来听说因为手机的事他还当众撬办公室的门,因为不服从管理公开顶撞年级领导……终于有一天,门厅公示栏里贴了一张通告,上面写着小光旷课达到高限给予劝退的处理决定。那一刻,老师终于如释重负,就像买到了一张中奖的彩票。没有小光的日子里,教室显得更加宽敞,视野显得更加开阔,学情显得更加和谐,一切都显得那么井然有序,如果今天他不再出现,我们真的快把他忘记了。
现在,他就静静地坐在门口处,看起来比从前更有精神,这节课居然从头至尾都在跟着学习,没有一点违纪的情况发生。晚自习的限时训练,一共25个题,他做对了22个,情况比其他同学做得还要好。我想,在家这十多天肯定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要说他已经改掉了一身坏习气也不大现实,也可能是多日不上课感觉很新鲜,总之面前的小光一定不会是剧情反转那样美好。那么,为什么年级下了劝退的决心,做出了劝退的决定,十几天后又被撤回了呢?
果然如我所料,班主任马老师的反馈是,小光的母亲又找到了年级领导,说高考离得越来越近,虽然孩子有很多毛病和缺点,但起码他还知道学习,也一直为了考上大学在努力,希望领导网开一面,再给他一次机会,如果以后再有违纪,绝对不再姑息。我设身处地地想了想,面对这样的“谈判”,恐怕自己也无法拒绝。
这就是小光的故事,也是至今为止小光带给我的一些思考。平心而论,经过十几年的教育生涯,我对类似的“坏”学生并不是特别反感,倒是对一些没有问题的“好”学生常有微词,他们见到老师很少主动打招呼,在他们身上不容易看到集体荣誉感,常常因为一些小事与别人斤斤计较,有的学习成绩越好,越有如此的表现。我想,我们在世上一定活的是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一定包含着许多阶段,这些阶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了人生这一完整的对立统一体。
有人小时候很坏,长大后却很好;有人小时候很好,长大后却很坏。再好的人也会一时糊涂做了坏事,再坏的人也会良心发现真心悔改。好坏是静,必有其动;好坏是果,必有其因。不管人先天是不是白纸,但可以肯定的是,后天的教育一定会让人有所改变。如果教育是绿色,学生在心底也会增添一点靓丽;如果教育是灰色,学生在心底就会增添一点阴霾。既然是做教育,就该允许这些“坏”人的存在;既然是做教育,就该为每个学生的未来多打一点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