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这点事儿·为啥你觉得赚钱的事,最后都失败了?
作者:阿何
毕业小有积蓄后,我雄心勃勃,辞职后全职创业。鉴于现在我仍然没有打败马云,啥福布斯排行榜也不见名字,所以结果你也知道了:事实上我很快就将可怜的积蓄消耗一空,最穷的时候连十块钱一个的盒饭都吃不起。
越到后面,越发现赚钱的容易,也越发现赚钱的不简单。我当初所构建的那些赚钱模型和思路,并非完全行不通,但都附加了太多附加条件了。曾经我以为这些小细节都无关紧要,后来才发现正是这些小细节决定了赚钱的成败。
总结一些我过去的想当然,相信很多刚出道的朋友也有过这些幼稚的想法。作为过来人,提醒一句,如果中枪了,不如暂时搁置你的发财大计,再好好琢磨琢磨。
大学生活·浙大就读体验:小混蛋遇到老混蛋
作者:游民王阿牛
我们会把校医院贴切地称为“小西天”,而“千丝万缕理发店”的恰当名称则是“千刀万剐毁容店”。
当别人问起学校时我们经常自称产自“老和山职业技术学院”或“三墩社区职校”,此外还有诸如“BG”“求是饼”,“求是虫”,以及“甜不甜,葛岭泉,亲不亲,浙大人”等专有词汇,能让我们在茫茫人海之中轻易地识别同类。
又譬如为了跟“国际接轨”而搞的四学期制,这事的好处在于多了两个春花秋月的短假期,坏处在寒暑假巨短,所以经常是这边厢我们在焦头烂额地复习考试,那边厢别人在甜蜜地秀旅行秀回家。当然了,对此我们保持了一贯的“乐观”精神:“虽然我们放假晚,可是我们开学早啊。”
财经·投资·理财·和银行约好的月供,是会变的
作者:越女事务所
我们向银行借钱买房,利息是谁定的呢?
在中国,是由央行定的。
首先,央行会公布一个基准利率,银行的房贷利率可以比基准高一点、也可以低一点,比如打个九折、八折之类的。
但绝对不可以差得太多。
举个栗子:
目前央行规定,五年期以上商贷的基准利率是4.9%,那么,银行借钱给你贷款时,可以打个九折到4.4%,也可以略涨个一成到5.4%。
但不可能三折大酬宾。
所以,当央行宣布加息 / 降息,银行的房贷利息也会同步的涨或跌,你借钱买房的成本自然也会高或低了。
以上为止,大部分人都知道。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即使你的房贷已经批了,开始还钱了,加息降息也会影响你的月供。
产品·阿里系共享单车的制胜法宝
作者:不才产品
事情还得从共享单车的押金说起。最开始共享单车出现的时候,我看到很多分析共享单车盈利模式的文章,里面大多会提到一种盈利方式——押金池,即利用用户押金进行资本运作以达到盈利。虽然新闻里多次澄清不会利用押金做资本运作,全部代由银行保管与监管,但是不管怎么说押金也是共享单车中很重要的一环,没有押金私锁、故意损坏单车等恶意行为很难收到限制。
本身押金是共享单车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放到红海市场里就变了。为了在短期内迅速扩大用户量,免押金、免费骑行、红包车补贴等方法层出不穷。其实对于用户来说,最有吸引力的方法还是免押金和红包车补贴。高额的红包车补贴就不赘述了,我们主要来谈谈押金。毕竟用户不会计较骑行一次花费的1块钱,但近百元甚至几百元的押金对用户来说确实是个门槛。共享单车的用户忠诚度低,随便找到离自己最近的车骑是最方便的,但是为了这个便利性,用户不得不在好几家交纳押金。
设计·从梵高画作中体会产品设计之道
作者:雪山灵犀
梵高用心灵的直觉去创作的作品后来被科学研究证实,的确是这样,宇宙中的一些事物并不如我们肉眼中看到的那样,梵高看到的反而是一种真实。比如,2004年美国宇航局和欧洲航天局公布了一张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太空照片,并称这幅太空摄影作品与梵高的名作《星夜》有异常相似之处。科学人员也发现梵高的后期作品,包括《星夜》在内,包含有一种物理上称为“湍流”的神韵。欣赏艺术大师的作品中也给我们的设计带来一种启发,当设计作品的时候,可以不那么逼真写实,而是要关注、提炼出一个事物的本质、核心。而这种对本质的洞察力往往是透过现象和超越现象本身的,往往意味着一种高度的提炼和抽象。
艺术·文化·好物|这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五头牛
作者:晖宗聊绘画
牛在西方文化中是财富和力量的象征;而在中国至少从周代开始,牛就被用来作运输、祭祀和食用。所以在中国文化中,牛永远给人的印象是憨态可掬、任劳任怨,它是勤劳的象征。今天就讲一幅和牛有关的绘画,画的名字叫《五牛图》,作者(唐)韩滉。
这卷画现在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唐代的绘画,在上千年的时间里,它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流传脉络。
读书·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
作者:安馨说
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24小时,不像《折叠北京》这本书里有三个空间,第一空间的人完全拥有24小时,第二空间的人只能享受16小时,而第三空间的只有夜晚十点到清晨六点的时间。
相同的24小时,对每个人来说却都不一样,有觉得时间不够用,牢牢抓住每一分钟,也有觉得时间一大把,虚度光阴。
一直觉得自己对时间管理还是挺有自控力,懂得分清轻重缓急去做事。但在看完《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这本书时,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都没有从本质上真正管理好时间。
本书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每个人的精力有限,只要利用好你最重要的2个小时,就能产生高效率的输出。当然,每个人的精力不同,有的人是有高效的2小时,也有人能4小时专注的做事。不管几个小时,只要懂得一定的方法,利用好全神贯注的时间段,掌握好你的精神状态,就能实现用最高效的状态完成最重要的事。
摄影·梦游西西里之三·世界尽头(超多图预警)
作者:千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