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阅读本文大约需要2分钟。
有一件很扯淡的事。
我们学了18年语文,其中花了12年学成语、古文、典故、象征手法、修辞比喻,学如何把文章写的气势磅礴感天动地,然后拿着集18年心血于一篇的文章,摔在高考的脸上,意欲搏一个好前程。
之后我们带着满腹经纶的文人气质,看着自媒体发展了不到5年,这样的文章突然就卖不出去了。
你写了1000字,引经据典文采斐然,然而围观者寥寥,人家在微博上发了不到100字的一个段子,什么文采也没有,转发过万。
好像我们十几年寒窗苦读的岁月都喂了狗了。
有一个朋友的朋友,酷爱舞文弄墨,为人高傲不羁,但写作风格总结起来就是:时下流行什么,我就写什么。问其原因他说,支撑我写作的原因只有一条,就是有人看。我喜欢文字,因为文字是我和别人沟通的方式,如果我写的东西没人看,或者别人不爱看,我还写它作甚?
我问他:“作为文字工作者,这样迁就读者,是不是太没有原则了?”
他说,迁就读者,就是我的原则。我写文章不是为了自我陶醉,而是为了让看人的产生共鸣,而且这十多年迁就读者的过程让我受益匪浅。
我学会了说人话,他说。
什么是说人话?我问。
把自己当成普通人,而不是作者,说出来的话就是人话,他轻描淡写地说。
我看着这位简书粉丝过万的“文人”,觉得好像是有那么一点厉害。
以前我们表达思念之情,说:“相见亦无事,别后常忆君。”
后来我们表达思念之情,说:“在干嘛?”
然后有一位高人表达思念之情,说:“当我站在瀑布前,觉得非常的难过,我总觉得,应该是两个人站在这里。”
奇点实验室请同一个人听这三句话,问她会跟说哪句话的人交往,她说:
第一句像是显摆,谁当年还不是学富五车咋地?滚粗!
第二句话倒是可以,但是太含糊,太不爷们了。
第三句话是谁说的,请给我联系方式。
这个实验很有趣,说明了两点:
一、好文章所描写的主题,会让人心向往之。
二、第二句和第三句都是人话,但第二句人话是普通人说的,而第三句人话就是文字工作都要努力的方向。
如何说人话?或者说如何写出别人容易理解,进而产生共鸣的文章?根据奇点实验室最近的收稿情况,今天只说一点,就是具体。
前两天早上上班,我去找共享单车,找到我用的牌子正在扫码,一个大妈从我身边走过,指着另一个牌子的单车对我说:“这个更好骑,那个不好骑。”
第二天我去同一个地方找车,居然又碰到她,她又说了同样一句话:“这个更好骑,那个不好骑。”
第三天,我都不敢去那个地方找车了,我觉得尴尬。
后来我还是换了一个牌子的单车,因为一句广告语:“坐垫很软,感觉像36D。”
假如要写一片美景,这个九年义务教育努力普及了很多年的命题作文,在这个要饭的都有微博的年代,该怎么写?
你可以写:“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你还可以写:“他难得的安静了一会,站了半晌一拍大腿说了声:“卧槽!真他妈漂亮!”
这两句话作为文章开头的话,哪篇文章更吸引人看下去?
谈谈人们熟悉的触感,嗅感,视觉感,加入动作、语言细节或设置悬念,让读者的脑袋自己去构想你描写的东西,虽然他没见过你说的东西,但你的描写勾起了他类似的经历,这就有了共鸣。
作者从来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造物者,而更像是个魔术师,铺垫够了拉开帘幕,听到“哇”地一声,才是成功。
总结一下:
一篇好的文章,不管是卖产品还是卖情绪,都要说人话,让别人容易理解才能产生共鸣;
好的文章描写美好的事物,一定会让人心向往之;
描写具体的感受,情景最容易让人理解和记住。
最后,有奇点实验室的小伙伴说:我写文章写得很好,但是我没有卖商品的感觉。
卷起袖子来卖商品的感觉也许陌生,那向别人推荐一个餐馆,一首好听的新歌,一个好用的app的感觉呢?其实并不是对卖商品的感觉陌生,只是对商品陌生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奇点实验室推荐大家写熟悉的事物的原因。
写文章的人都是自己有一桶水才能倒出一滴的,多了解商品,熟悉到一定程度再动笔吧。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