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知王阳明,长大方知真完人。
这本书已经读过三遍了,每一次读完都有振聋发聩、耳目一新之感。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心学和王阳明,同时也给处于迷茫之中的我送来了一道人生觉醒之光。
全书共分为7章,阐述了阳明先生的生平事迹(包含创立心学历程及一生所做出的立德立功立言不朽功绩),心学的由来发展,什么是心学,心学的重要性,如何结合实际运用心学等方面。提到心学和王阳明不熟悉的人会有一种似知非知的感觉,我之前就这样,知道这个学说也知道王阳明很有名气,但是具体这个学说讲的是什么,这个古人到底厉害在哪儿是不清楚的,甚至对于王阳明本人被赞为圣人和完人的历史定位不理解,直到看过这本书我才明白他的功绩,心学对于推动人类发展进步是不可估量的。
由幼年变成年,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也是著名的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回答,每个学科有每个学科的回答,三观不同回答定是众说纷纭,我也曾无数考虑过这个问题,马上面临大学毕业,我该何去何从?为什么选择这条人生之路?是家人期许还是自己喜欢?人生该追求什么?金钱?车子?票子?位子?人来到这世上走一遭到底是为了什么?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众生皆不同,怎么在不同中不白来不悔恨或者更出彩,这是我所思考而不得解的事情,直到看到了这本书,我的心才定下来,用书里的话叫"内心便有了个主宰"。可以昂首阔步无愧无悔的欣然洒脱的在世间,因为路不会错。
书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要做自己内心的主人,万事万物都是心灵映射的产物,书中把王阳明经典的观花之说写了出来,“汝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汝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汝之心外。”
有一天,王阳明和他的一个朋友去山中游玩,当二人走到一朵花面前时,他的那个朋友就指着那朵花说,你常说心外无物,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和我们的心有什么关系吗?
王阳明的回答是这样的,他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心是同归于寂的;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鲜艳起来,便可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笔者认为这句话并不是王阳明的唯心之论,他要表述的是说明你所反映看待的事物的轮廓和逻辑是经过内心加工而成的,只有用心你才能感受到事物存在,但这不一定是事物原来的样子,因为你看待事物里面夹杂着你内心的映射。
为什么要说这个故事,因为这本书的核心是围绕修炼强大内心铺展开来的。好的作品一定是源于生活并将运用于生活的。人类当前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和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物质极大丰富,但是我们的幸福感却没有随之大幅度提升,这其中很大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忽视了精神文明、精神世界的建设,在物欲横流的,名缰利锁的时代,如果精神世界的建设速度消化不了物质世界极速膨胀带来的认知鸿沟,精神空洞,思想迷茫,那么我们的幸福感也就自然提升不起来。
全书采取类似于古话今说,举例论证的方法,以小见大,在诙谐幽默的词句中把阳明的思想精髓娓娓道来,把厚重深刻晦涩的心学思想理念融入生活,比如书中强调“你是什么比你有什么更重要”,“成色比斤两更重要”,“我们应该把成功和荣誉视为人格完善的副产品,而不应该把人格完善当作追求成功和荣誉的手段”。本书认为人格完善继而创造价值、让人生更有价值是生命意义所在,而修炼强大内心则是人格完善的重要步骤。修炼强大内心需要在事上磨练,这一点可能很多书中都有所提及,就像游戏中打怪升级一样,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升级进阶的过程,而各种经历就是要打的"怪",怎么处理才能最大获取经验,这是拉开人与人差距的重要方面。但这本书的不同之处在于,事上练作为心学体系的重要环节,作者从心学整体出发对其内容加以阐述举例,在宏观大视角下,读者的理解也更加深刻通透。
这本书既不是成功学也不是心灵鸡汤,如果想着看完能寻到什么走捷径,取巧劲的成功之道的读者劝你还是不要浪费时间,因为书中关于这样的内容寥寥无几,这是一本塑造、完善自我,修炼内心,拓展生命深度和价值,激发人向善的书。生命是一场旅行,有人轰轰烈烈,有人默默无闻,无论春光灿烂,还是风霜雨雪,万事万物都要亲身去历,历的过程离不开内心的悟。正如心学四句教所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愿我们身处尘世,历经沧桑,仍不失赤子情怀;愿我们乐善好义,恣睢旷达,蓦然回首无负此生。
最后,我以阳明先生的《泛海》来作为此次书评的结尾。
泛海
——明·王守仁
险夷原不滞胸中,
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
月明飞锡下天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