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猿读《脱口秀工作手册》后感

为什么会读它

  作为一名普通程序员,看到这本书,其实源于李诞组织的节目。
大概 可能 也许是工作原因,码农作为新一代的农民工,而我又是这新一代中的中年程序猿,压力还是相对比较大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解压方式,我的解压方式之一便是观看这类娱乐节目,吐槽大会和脱口秀,大概就是这个时候闯入了我的生活。笑一笑,或许什么烦恼都在短时间内消耗掉了。
  节目中李诞推荐了他写的这本《脱口秀工作手册》,起初更多的是好奇,一个组织娱乐节目,靠写段子的“艺人”,写的工作手册大概会是什么样子,是教大家如何写段子吗?于是开始了我的读书之旅。

这是一份工作

  这本书里,在最一开始,映入眼帘的,就是,李诞强调的这是一份工作。的确,不管艺人在荧幕面前多么光鲜亮丽,对于他们来讲,这的确就是一份工作。
外界羡慕这些荧幕明星,正如我们所从事的IT行业,亦有很多人们也在羡慕着我们。用“围城”来形容,大概就是跨行业艳羡彼此的最好的词语了。
  每个人都有工作,而工作又无非是你用劳动力与老板薪资做等价交换的一种交易方式而已,彼此之间,各取所需罢了。
  我们用自己的劳动力换取自己应得的劳动成果,如果你发现这种交易出现不对等的时候,你可以选择离职,而优秀的人员变动,也会让公司看到这种现象带来的后果和影响,自然也会做调整。这就是公司与个人互相成就、互相成长的一个过程。

这是一份和生活分不开的工作

  程序员作为一个特殊工种,在技术更新迭代极其快速的领域里,我们一路成长,一路学习,从PC到App,再到人工智能,不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的生活方式。
  听到“996”,“狼性”这些词语,似乎成了互联网人员的代名词。选择我们这个行业,甚至觉得是要牺牲掉很多生活,亦或是抛弃生活,但其实并不然。程序猿作为思维相对活跃,逻辑相对缜密的一个行业,有着并不寻常的智商与能力,他们不是神,而是人,也会结婚、生子,也会柴米油盐。没有生活,就不会想着用代码去改变生活。没有实践就不会用键盘优化生活方式。
  看和观察不是一个概念,改变生活也不能紧紧靠写代码,也是需要思考的。实现相同的功能,有的人会用堆积式的方式布局,有的人会考虑他的结构,他的扩展,有的人会考虑他的性能,他的用户体验。脱离生活,脱离用户,其实我们实现的再好,也不是一个好的产品。而这个产品,或许就是你的生活方式之一。

基本功

  每个行业都会强调基本功,基本功不扎实,高层建筑就不必多想。脱口秀的基本功是从堆积量,追求字开始,而程序猿是从写代码入手,你的经验都是你从一个个字母、一个个界面、一个个模块,不断积累和总结出来的。但你的专业领域里,也要尽量去用新的框架,新的技术,找比你牛的人帮你review,甚至是指导,你才会有所收获,有所成长。他举了刘国梁和张继科练球的经历,累到满头大汗,才觉得“量够了”。技术亦如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掌握一堆理论框架,理论方式,不实践,永远不会体会到它的好,亦或落伍的点。永远记住一点,你是这个领域里的专业人员,甚至是专家。

完成比完美重要

  对于脱口秀演员,李诞的建议是,无论你要写什么主题,一定是先写出来,而不只是停留在想,写不好还写不坏吗?
  其实我们做技术的人员,又何尝不是呢。我们习惯于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在舒适区中做工作,做生活。但其实我们也不能只停留于此,也是需要跳出来的,接受新技术,跨进新领域。我们要自驱的去完成一些技术项目,底层原理,甚至是一些小小的架构调整尝试,你都会感受到自己在成长。给自己设立OKR到deadline,永远是有效果的,我们不迈出这一步,可能永远都停留在“我想”做什么技术优化的阶段。Deadline,永远是成长最好的朋友。

与自己和解

  书中引荐了产品经理俞军对用户的定义:用户不是自然人,而是需求的集合。程序猿输出的产品,其实就是这种合集后的需求。
  还记得当年“APP主题颜色,随手机壳颜色变化”的需求,火了一阵,也许未来的某一天,这个需求并不难实现,但回到现在,它是脱离实际的需求。
每个产品几乎都是有bug的,也几乎都是有缺陷的。甚至有时候,会遇到不同实现方式,对性能和体验会有着不同的结果。我们做不到实现的产品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预想。
有时候需要和自己和解,和自己的团队和解。不是所有的方式都能做到完美,但总会有一种平衡,可以满足大部人的需要,令大部人满意。找到那个技术框架最优点,这个过程,是需要我们在平时不断的打磨和总结实践的。

认清自己的目标

  目标不同,行为就会不同,自然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我们是需要不断在这个技术领域里深造的,除非你的目标不是在这个领域里的技术大牛。任何一个项目,都应该有它的结构化。
  代码实现初期,可能只是堆砌功能,没什么思考,功能也许实现了,但并不能形成模式,如同练功人的“气”。不断积累中,一个项目来袭,我们应该考虑它的架构雏形应该长什么样;什么样的设计模式更适合它;在未来的扩展中,我应该给它什么样的结构分层,让它更通用和易维护等等。

职业素养

  程序猿,其实是一个流动性较大的行业,我们这个行业更像是接力赛制的。对于我们而言,最基础的职业素养,就是做好交付。前人需要把树种好,后人要把这棵树修理好,但如果我们没有很好的做好每一步,交付交接中,都可能遇到很大的坑。我认为程序猿最最基础的一条,就是做好代码规范,以及留好有效的注释,否则你写的再清奇、再牛B,都不能更好的得到后人的维护,带来更大的价值。

节奏与风格

  书中讲到脱口秀的节奏和风格。对于程序猿来讲,我觉得其实就是我们的代码实现符合自己的产品,我们的架构模式符合自己团队,就是对于我们而言最好的交付和团队风格。

如何做与成长

  作为码农,我们需要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做自我突破和尝试。也许你自驱的做了一个技术项目,并不会有任何的技术成长,但至少你从这个项目经验中,体验到了这个自驱的力量,甚至排除了一种技术实现方式,这也是一种成长。

保持专业

  保持专业,时时刻刻做到专业,这样跟你接触的人才不会轻看你,才愿意相信你。是的,你是这个领域的专业,想要得到别人的尊敬,就应该专业下去。新闻六要素即五个“W”和一个“H” 即Who(何人) 、What(何事) 、When(何时)、Where(何地) 、Why(何因)、How(如何)。而我们做一个项目也有它的关键因素,如果精简下来,我认为留下,What(何事) 、Why(何因)、How(如何)足以。一个项目为什么要做,要做什么,怎么做,是它的关键。

最后的最后

  最后的最后,其实想对自己说,也同时相对我们这个行业说,码农其实也只是一种职业,我们做的事也只是一份工作而已。
  不必妄自菲薄,不必委曲求全,不断让自己保持专业(也许很难,但却是立足之本),适当与自己和解,护好颈椎和头发,热爱生活,码农也可以很时尚,也可以很懂生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