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其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创作历程超过60年。雨果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作者通过冉阿让等人的悲惨遭遇以及冉阿让被卞福汝主教感化后一系列令人感动的事迹,深刻揭露和批判了19世纪法国封建专制社会的腐朽本质及其罪恶现象,对穷苦人民在封建重压下所遭受的剥削欺诈和残酷迫害表示了悲悯和同情。世间的一切不幸,雨果统称为苦难;同时,他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这也是雨果所认为的“三大苦难”;猛烈抨击了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全面反映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的社会政治生活。
冉·阿让是一个贫农出身的工人,为了饥饿的孩子偷了一块面包,竟服了19年苦役,刑满后又有过偷窃行为,但后来因受到具有崇高人道主义精神的米里哀主教的感化,转变成一个舍己为人的人,一个真正的人。
正当冉·阿让走投无路之时,命运终于透进来一丝曙光。他遇到莫里哀主教,第一次感受到了善良。莫里哀主教让他坐在火炉边,摆上一副新的刀叉,点燃招待贵客的银烛台,请他喝自己都不舍得喝的好酒,还为他铺上白床单,将他安顿在自己的隔壁。万万没想到,冉·阿让于半夜时分偷走了主教的银器,逃之夭夭。
可是,主教竟然选择再次“庇护”他,在人赃并获之下,对警察称银器是自己送给冉?阿让的,并真的将珍贵的银烛台送给了他!莫里哀主教的话震撼了冉·阿让的灵魂:“我的兄弟,您现在已不是恶一方面的人了,您是在善的一面了。我赎的是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救出来,交还给了上帝。”
冉·阿让逃走的过程,他的内心产生了许多莫名其妙的感触,开始时怒不可竭,后来为恶的决心动摇反而感到不安,到最后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无赖而心碎,流出生平的第一次眼泪,开始痛改前非,作家也是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绘冉·阿让内心的剧烈搏斗和厮杀,把他灵魂中的善与恶、人性与兽性完完全全的再现于读者面前,大量的心理描写能让读者对人物的内心世界一览无余。
此外,米里哀主教是来源于现实素材的人物,他不仅是米奥里斯主教的写照,还是作者雨果的真实写照,代表了雨果的观点。虽然米里哀主教在书中出现的时间很短,但他是人道主义的象征。正是米里哀主教的善良与博爱感动了冉.阿让,促使这个陷入歧路的犯人走上正路。
神父作为爱与善良的化身,唤醒了冉·阿让的良知,让冉·阿让的复仇之路变成了自我救赎之路,本是血雨腥风,化为阳光普照。本是绝望憎恨,化为希望丛生。
罗曼·罗兰对雨果的评价中曾说:“在文学界和艺术界的所有伟人中,他是唯一活在法兰西人民心中的伟人。”本书的译者在译本序中提及《悲剧世界》的“悲剧”:“这种厚重之感,不是拿在手上,而是压在心头,感到的是人类的苦难厚厚而沉重的积淀。”
而冉·阿让的一生,最让我想以书中所提及的四句诗来概括:“他活着,尽管命运离奇多磨难,他安息,只固失去天使才会合眼,生来死去,是人生自然的规律,昼去夜来,也同样是这种道理。”悲凉凄惨之感涌上心头,却全都只是在叙述事实;冉阿让的一生,从生到死,似乎总有许多未解之谜,但是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去,他在坚守着心中的信念,跟随着自己的灵魂,从不曾走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