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翻译为:孔子说,学习的知识经常复习,不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
“温故而知新”,新的都是从旧的长出来的,这是对的。但学习了就要经常去复习才能感到高兴,就未必了。
人的天性都是懒,不要说成人,就是小学生一年学下来的东西,要去经常复习,也做不到。
更何况,孔子不收小学生。
孔子办的是大学,收的都是大学生,只是他收的大学生不需要统一考试,只需要面试一下,再能交得起十条干肉做学费,就可以入学了。
孔子收的大学生不像今天的大学生,都是有职业的,各行各业的都有,看门的卖肉的编草鞋的经商的从政的都可以,甚至父子一起来也可以。
把学习的知识经常复习一下,今天的学生做不到,那时的学生更做不到,那时没书,都是竹简,学点东西就能装一车,所以才有“汗牛充栋”。
孔子是有治国理政思想的,也去做了,只是没能做到退休,就做不了了,后来一个口碑不怎么好的官员请他去做事情,学生拦着不让去,孔子说“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就是感叹“我难道只能做匏瓜吗?挂在那里,只能看,不能食!”
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关键在“而”。
“而”在孔子那里就是一个筐,学的东西都可以往里装。
知识只是“东西”的一部分。
尤其是他教的大学生,都是有职业的,所以孔子的正解应该是把学到东西经常在生活中职业中去用,学以致用,不是很让人高兴的一件事吗?
不要把学的东西都当做匏瓜,挂在那里,只能看,不中用,学它干什么?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这是庄子说的,孔子虽没说,但他很懂。
孔子时代的知识总量如果是江河,那今天的就是海洋了。
学是必须要学的,但“而”什么东西,很重要;“而”了之后如果不能“时”“习”之,也是匏瓜。
“时”是常,“习”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