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2号
打卡第六天
曾经我是一个三分钟热情的人,学过的东西无数:金融,社群营销,微信营销,文案,引流,拍照,制图,股权设计,业绩倍增,商业变革,领袖演说,免费模式,时间管理,写作,管理,潜能激发,数字能量学,服装搭配。
然而,我没有做成过一件事。一件也没有。
2014到2017年,在学习的路上我花了50万以上,如果你现在问我学到了什么,我头脑里一片空白。
买了一堆书却撂在哪儿,直到2018年9月,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竟然30了,我的孩子也已经满3个了,30年,我到底做了些什么?
我一直那么努力,那么爱学习,爱看书,也舍得为自己投资,为什么我还是没有成功。
那一个月,我特别爱哭,特别焦虑,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因为自己开始一次次的被现实打败。
1月份有朋友推荐我做蜜芽(一个母婴电商),我以为自己的真诚可以打动朋友,我把自己给儿子用过的东西发在朋友圈,想不到不仅没有人主动联系我,还有几个以前的好朋友把我拉黑了。
那一刻,我是蒙的。到底是哪里不对?我没有刷屏,而且我平时对她们不是都很好吗?为什么免费的东西,扫一个码都不乐意?
还有的朋友会照顾我的自尊心“你这个真的很好,我知道的,我看着你做就好了,你好好加油。”
听完这句话,我接不出下一句,十几年来所学的东西,看的书,我竟一个点也用不上。我检索不到任何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说那个改变的临界点在哪,就是在这些嗓子眼发堵,心微微发颤,只能干着急却拿对方一点儿办法也没有的时刻。我觉得自己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了。
“你们说做不了,我偏要做成!”
“你们不敢,我偏要做好!”
没有任何一次,有这一次给我的打击和伤害大。学了那么多东西,读了那么多书,不能改变自己的处境,有什么用呢?
知道特别多,但不会用,没去用,等于什么都不知道。
于是我开始疯狂的学习,然后测试,把自己当试验品一样,每学一点,我就拿去分享,拿去检验,笔记本就用了4个。
不得不承认,之前的那些年,都是假装很努力的伪学习,有的并不需要,根本用不上,有的只是一时兴起,上课压根没用心,有的上完就丢在哪里,没有经过深度思考。
我只是自我营造了一个学习的假象。
老师说过一句话:要想让自己成长起来,我们得多花时间在自己身上。
频繁报课,买书,恰恰是把时间花在老师和那些大咖身上了。
于是从2018年底,我开始践行断舍离:
1.不是当下重点需要的课程,坚决不报,不管他老师多么牛,或者自己多么喜欢,又或者它的文案多么吸引人。
2.坚决不再买新书。家里的书已经堆成山,再买就是浪费而不是投资。况且真正值得收藏的书并不多。
3.尽可能多的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向自己学习。我发现很多东西我不是不知道,而是没去观察我已有的知识,一直以来的焦虑感让我习惯了向外求取,而不是向内探索。
4.先做成一件事,再做成另一件。做着做着,我发现自己的目标一个个都实现了,女性教育也有收入了,社群运营也准备开始运营了,养成了写作的习惯,演讲的习惯,每天简书、感恩日记、日复盘,每周我还给自己规定了一个主题学习,目前在完成【个人品牌】主题学习。
5.深深地帮助一个人,不要浅浅的帮。朋友也好,粉丝也好,不是多就一定好,关键是你们的链接有多深,你给她提供了多少价值付出。于是从2019年3月,我开始践行每个月深深地帮助一位小伙伴成长,毫无保留的,投入的,专注的去为她提供价值。
6.减少自己的社交圈,社群太多,信息一定看不过来,都想要就一定会顾此失彼,倒不如专注一两个精品圈子。
如何判断一个圈子对不对?就看你是被赋能还是被消耗。
有没有大咖并不重要,有没有很多干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成为了谁。
7.大胆去卖。
如何判断你的学习效果?学校用考试,社会就两个字,“去卖”。
有的人可能觉得自己没什么好卖的,那就先下几个月苦功夫,汤熬好了再端上来。
你也不用跟那些业界大佬比,因为肯定比不过,人家都熬几十年了,你才熬几个月。心态摆正,才能真正熬出头。
但是别忘了,大佬也是从菜鸟过来的,他们也曾经历你现下的状况。所以,3分的时候,去帮助1分的人,等到你6分了,就可以帮助3分的人,成长的阶段,每个人都绕不过去,没有一个人是等到自己登峰造极了才出来卖,等你熬好,市场都歇菜了。
8.交挚友,远小人。
如何判断1个朋友是否值得深交?不要看好的时候有多好,要看坏的时候有多坏。
人性是最经不起推敲的,可是人都有底线。就像《知否知否》里明兰说的那样,看他最低的那个点在哪,如果可以接受,就没问题。
挚友之间一定会出现摩擦和争执,有的好朋友甚至还会骂醒你,但只要你需要,她还会第一时间出现,你生病了她会忧心,你变好了她真心替你开心,你懈怠了她忍不住提醒你。
只想索取不愿付出,唯恐对方超过自己,格局太小的人,要远离。
我是社群运营个人品牌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