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知道怎的,往床上一躺,就会有些许的紧张。好多次躺下去觉得睡了一大觉,一看手机才过去了不到十分钟,再翻身,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好不容易眯了会,又再惊醒,然后就是眼睁睁地等天亮。今天也不例外,再次醒来的时候凌晨3点,窗帘缝里透出一点点的亮光,斑驳地铺洒在床头,挠得我的心痒痒的,仿佛是岁月轻抚过的痕迹。我静静地躺着,思绪却如同脱缰的野马,在夜的旷野上奔腾。
好像好久没有看到凌晨的北京了,想起床,转念一想还是再努力睡会儿,周一上班不能萎靡不振的。强忍着不摸手机,然后侧过去,继续闭上眼睛,我感受着夜的寂寞,却又在寂寞中品味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清醒。此刻的我,仿佛置身于时间之外,却又被时间紧紧地包裹。
我像是站在一条分界线上,一边是繁忙与喧嚣,一边是宁静与深沉。我感受着这种分界,也体验着这种转变。一张不大的单人床被我折腾得“咯吱”响,待到4点10的时候,实在是躺着不舒服,腰酸背疼的……
这时,居然听到鸡叫了,应该是前面银行保安养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鸡鸣之声在寂静的清晨中响起,茅店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冷清,而桥上的霜痕则记录了行人的匆匆脚步。这种凌晨的清冷与孤寂,与我现在的感受竟是如此相似。我想起了白日里那些未曾注意到的细节,那些被忙碌所掩盖的美好。想起了阳光洒在窗台上的温暖,想起了风吹过树叶的轻柔,想起了雨滴落在屋檐上的清脆。这些平凡而美好的瞬间,在凌晨的觉醒中变得格外清晰与珍贵。我知道,这样的时刻并不常有,每一次的觉醒都是一次难得的体验与感悟。我感恩于这深夜的寂静与清醒,它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感受生活。
朦胧中,习惯性的伸手摸手机,眼睛一瞥,看到了朋友圈里一个老师发的“论语”共读公告,猛然一愣:有多久没有认真读过纸质书?
好像很久很久。
很庆幸,在这深夜的尽头,带着这凌晨三点的觉醒,重新审视了自己。
打开窗帘的时候,4点20,坐在桌前,翻开《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时,觉得有种东西从心中慢慢升起,氤氲在不大的卧室。
我听到了久违的心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