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三天时间终于将一直以来想看的《家》看完了,读罢此书,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是气愤,是遗憾,是对鸣凤,钱梅芬和瑞珏三个封建时代下的牺牲品命运的同情与惋惜,是对高觉新那不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慨还有旧中国千百年来封建礼教压迫人们的控诉。
作者依托中国当时风起云涌的动荡的历史转折期,展现了专制家庭中的典型形态,是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的历史,正如巴金的哥哥所希望的,将高家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和缩影来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时代的青年生活,《红楼梦》总是影响着中国每一代作家,巴金在《序》中也提到惜春的结局,酷似一个民国时期的《红楼梦》,书中的梅有着黛玉一般孱弱,行似弱柳扶风之态, 也皆以肺病而香销玉殒。军阀混战对高家的影响也与王熙凤抄检大观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包括高家兄弟姊妹游湖有与宝玉众人吟诗作对有着相似之处,倩儿烧纸钱,鸣凤以死抗婚,觉慧拒接众人到他屋子捉鬼等等诸如此类。巴金本人的性格又何尝不是一个民国的宝玉!他在序中所说的: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去,我好像在挖开我的记忆的坟墓!
像是鲁迅先生所写的麻木不仁的“看客”,与之不同的是书中舞龙时直接拿穷人的命来取乐,令人瞠目结舌!军阀战争打到家门,高家避难之后还悠闲打牌,高老太爷病重众人还驱鬼给高老太爷吓个半死。所谓“树倒猴孙散”,高老太爷死后众人为了家产争执……
巴金小时读到的《列女传》 就像鲁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图》,对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制度对女性压迫的血泪史描摹的淋漓尽致!从古代对女子的三纲五常及裹小脚的畸形审美,到所谓的女子无才才是德,扼杀了多少可能出现在历史上的李清照,朱淑真等人!这似乎也能理解为什么古代文学大家基本上都是男性,普通女子连上学的机会都渺茫得很,写出的诗也不能流传出闺房,令人惊奇的是书中民国时期众人还对男女同校保持着诧异的态度,剪了辫子的女学生被人们视为异类……
路本没有,因为走的人多了,便成了一条路。像书中琴所说: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坚决地奋斗,给后来的姊妹们开辟一条新路,给她们创造幸福……
最令人耐人寻味的形象觉新,为了不负父亲的嘱托,挑起家庭的重担,充分显示了专制主义重压软弱与病态的灵魂,他为了所谓的家庭放弃了自己的前途和两情相悦的梅,与抓阄决定的瑞珏结婚,也直接埋下了梅和瑞珏惨死的恶果!在战争即将威胁到家人生命,他还不忘嘱咐瑞珏为了保全贞洁去跳湖,瑞珏难产而死可以说是全文高潮,觉新为了维护所谓的孝顺形象,不顾妻儿死活,令人发指。一有事就说道自己的不易颇有“祥林嫂”的意味,长兄如父,觉新在觉慧毅然离开高家前往上海,离开牢笼时的送行也令人潸然泪下。正如作者所说“你有一个美妙的幻梦,你自己把它打破了;你有一个光荣的前途,你自己把它毁灭了。你在一个短时期内也曾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新的理想,你又拿“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把自己的头脑麻醉了。”
带有巴金个人色彩的觉慧一开始是幼稚的,总是也喜欢用觉慧的视角来说出其他人的现状,面对鸣凤被迫嫁人他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从前面生怕被别人发现自己和鸣凤就能预料到,自己说觉新不反抗是懦夫自己面临相似的境地也是屈服。口口声声要反对封建礼教,思想上还是和众人一样根深蒂固。鸣凤和瑞珏的死也让他一步步走向成熟。“我本可以拨开他的眼睛,使他能够看见横在面前的深渊。然而我没有做。如今刚有了这个机会,可是他已经突然地落下去了。我待要伸手救他,也来不及了。这是我终生的遗憾。我只有责备我自己。”巴金充分把自己对兄长的遗憾在书中表达出来
,利用觉慧一直持之不懈地试图去唤醒觉新的思想,试图通过言语和行动痛切地将觉新从深渊里拉出来。对旧制度、封建礼教的痛恨全部通过觉慧的表现而倾诉出来。
巴金先生笔下的人物如此动人的原因之一,在于敢于反抗的人物是热烈而充满人性的矛盾的,不流于公式化的小说范式,而是将人物放置在关系中,亲情是难以割舍的,旧家庭的饱暖是舒适的。只有直面这些矛盾,才能选择正确的角度冲破旧的制度。像
唯有自救 方能得救
全书中讽刺的是,死亡竟然是弱势者拼了命才可能握住的仅有。梅在面对战争威胁时说的“我也只有这一条命”,鸣凤被迫嫁人做小妾所做的选择,充分展示了弱势者在那个时代的无能为力。
正如很多人所说的《家》的语言文字尚且不够成熟,开始看的时候像是一本言情小说,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感情苦恼,甚至一度想弃书 直到看到鸣凤之死才理解巴金用意 其本人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序中多次说请读者理解28岁的他写出的作品 ,艺术总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书中的很多人物或有其原型,或经过作者再创造,正如曹公一样,把自己家族的兴衰史熔铸在的不朽的著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