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传习录》之浅见六

    今天学习陆澄录余下的部分,心中颇不淡定。因为不懂之处太多,有点妄谈体会。仅就读懂的地方,谈一二心得的。

     兼爱非仁

程子云: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何墨氏兼爱,反不得谓之仁?

 先生的回答是,仁是人世造化生生不息之理,因其生生不息,就有一个由少到多 逐渐变化的过程。就如同树木,由根而干,而枝,而叶,而花。父子兄弟之爱,是人心生意发端处,由此,而仁民爱物。墨家兼爱的思想。,将自家父母兄弟与路人一般看。感情便没了发端处,就如无根之木,就不是生生不息,不能称仁,孝悌之心是仁的根本,仁从孝悌心里面生发出来。

  又说。明德是自己心中的的德性,也就是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知止有定

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先生认可的解释是,知至善即吾性,吾性具吾心,吾心乃至善所止之地,则不为向时之纷然外求而志定矣,定则不扰扰而静,静而不妄动则安。安则一心一意只在此处,千思万想,勿求必得此至善,是能虑而得矣。

  至善,是人的天性,天性与本心之中,本心是至善留存的地方。这样就不会慌乱向外寻求。心智也就能安定啦。原来,这个目标和方向都是教人向内求。知止,就是知道,至善只存在我心中。原本不在心外。在心学的体悟中,心的本体原本就是至善的。至善原本就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只是人人都被私欲蒙蔽了眼睛和心灵 ,需要扫除、克制私欲。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