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

生活中不乏有这样妈妈咆哮的情景:

我这么辛苦都是因为你。

你怎么就不能像XXX那样?

别往那儿爬!你想摔下来吗?

你竟然对我撒谎。这样下去,没人会相信你。

......


是啊,孩子不听话、交流有障碍,怎么办啊???

大量亲子冲突问题,都因父母不知如何与孩子沟通导致。到底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今天书集君和大家分享的是一本影响全球的家教图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是一本实操性很强的著作,里面有很多经典个案和操作步骤。此书的作者和译者都是家有几个孩子的妈妈,因此全书深入浅出、案例生动鲜活接地气,读起来没有丝毫的距离和隔阂感。


阅读本书的经历,是一次学习爱的技巧与接受爱的训练的过程, 它给了你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指引你切身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通过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方法,帮助你和孩子建立起一个能够快乐交流的平台,使孩子变得不同寻常地愿意与父母配合。掌握了“如何说?”“怎么听?”的技巧,就能开启孩子的心灵世界,与孩子达成美妙的交流沟通,让孩子在您的引导下身心健康发展。


为了建立这个快乐沟通的平台,围绕“如何说”“怎么听”,作者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实践:

1.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2.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3.代替惩罚的方法;

4.鼓励孩子自立;

5.恰当地赞赏孩子;

6.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

尤为可贵的是作者清晰简洁地创造了一套操作方法,给出了实现这六个方面的30种技巧, 辅以大量的常见场景和问题加以说明,并配有相应的练习题,让父母可以把这些技巧烂熟于心,灵活运用,随时应付各种情况,做到游刃有余。


下面围绕“如何说”的问题,对书中的实用知识点做分享。

重视孩子的感受

在开始之前,我们不妨来做个小游戏,爸爸和妈妈一人站立,一人面对着对方坐在地下,仰视对方,试着说出各自的感受。这其实是模拟孩子在面对父母时的感受。做过这个游戏的父母都如此反映:需要一直仰着脖子看站立的一方,觉得自己很渺小,对方给自己很大的压迫感。这很可能是孩子在面对父母时最真实的体验——我们的父母不只是在行为表现上高高在上地看着孩子,在心理上也是如此对待的。

通常,父母都觉得自己是权威、是家长,孩子就该听自己的,所以父母容不得自己被挑战、被质疑、甚至被忽视……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将孩子与父母置于不平等的对立面上,忽视或者是无视孩子的感受。

不妨仔细回想一下:平日里我们都是怎么跟孩子交流的,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亲子沟通中,父母常采取的不当做法:

1.心不在焉地听孩子说话

孩子在跟父母倾诉的时候,父母若是心不在焉,孩子是能感受到的,一次两次,他可能会问你“你在听吗?”三次四次之后,等你再想听的时候,孩子已经不再向你倾诉了。

一位妈妈曾说:“孩子每天晚上都会从睡梦中哭醒,情绪低落,表现得很害怕,每次去幼儿园,都会在幼儿园门口抱着爸爸妈妈的腿大哭一场。她一直认为是换了新幼儿园孩子不适应所致,后来听到班上小朋友的只言片语才知道,班上有个小男生天天打他。”

我问:“孩子从未跟你说过幼儿园的事吗?”

妈妈说:“好像吞吞吐吐地说过什么,但我都在忙自己的事,没太注意听,后来孩子就不说了。”

孩子的内心是很敏锐的,他可能还不会说话、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但他能感受得到父母的态度,也会在言行上有所反应。

2.过多提问与建议

一个小姑娘找到妈妈,说有人偷了自己的笔,妈妈的反应是:“你敢肯定不是自己弄丢的吗?”“自己的东西随便乱放能不丢吗?”“不是跟你说过贵重东西要放抽屉吗?”

孩子丢了东西,本来心里就很难受,想找妈妈给点安慰的,结果却被妈妈左一个建议右一个提问给惹急了。问题没有解决,还生一肚子气。

喜欢给建议是很多父母通常的做法,因为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比孩子懂得多、经历得多,总想让孩子少走些弯路,于是我们常一味地向孩子发问、给出建议、甚至指责孩子,父母的想法是好的,但导致的结果是孩子要么不思考、全盘接受父母的建议、没有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要么就是厌烦、叛逆,出现“你别管我”的情况,由此亲子交流宣告失败。

3.否定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小乌龟死了,伤心地找到爸爸:“今天早上它还好好的呢。”爸爸呢,安慰孩子:“不要伤心,不就是一只小乌龟吗?”“明天我再给你买一只去。”

孩子的原意不是想要另一只,而是想要倾诉他的感受、寻求理解来的,可父母明着安慰孩子、舍不得孩子伤心,事实却也在否定孩子的感受。结果是,孩子的合理情绪宣泄演变成了父母眼中不讲道理的无理取闹。

父母越是否定孩子的感受,越是叫孩子把不好的感受撇到一边,孩子越是陷入自己的世界不可自拔,反而越发伤心难过。为何父母不能去肯定孩子的负面情绪呢,比如就是共情一句:你很伤心……并且给孩子一个抱抱?在我看来,这是因为父母自己对负面情绪有敌意,很忌讳,甚至担心点明孩子的情绪,会使情况变得越发不可收拾。事实正相反,父母用恰当的词汇将孩子内心复杂的情绪描述了出来,会给予孩子极大的心理安慰,他会觉得父母认可了自己的感受,孩子的负面情绪反而得到了纾解。

4.过多的解释与逻辑分析

孩子想去碰家里那盆仙人掌。妈妈说:“不行不行,仙人掌有刺,身体碰到会被扎破、会很痛,你要给我记住……”于是孩子开始哭闹。

孩子有逆反心理。探索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的孩子,一定还会偷偷找个时间,去碰一碰仙人掌。心理学上有一个保护性撞墙,针对的就是孩子这种心理,建议父母在允许孩子适度探索的基础上,让孩子接受自然结果的惩罚,如事先提醒孩子,“有刺,扎”,孩子仍执意要碰,再次提醒她:“轻轻地”即可。

点到为止,不给孩子机会让他跟父母叫上板,因为我们会发现,解释越多,孩子越是打蛇上棍。这时性质已经悄悄发生变化了:孩子不再专注于得不到的东西了(虽然他嘴上还不停地嚷嚷着),而是转变为与父母权威的抗争了:“你就得按我说的去做。”

从以上父母常见的做法中我们发现,否定孩子的感受,无异于火上浇油,反而让孩子感觉更糟糕。自然,孩子不会愿意听我们说话。相反,若是父母愿意耐心倾听孩子的感受、认同孩子内心的伤痛,并愿意听孩子聊一聊他的困惑,这个过程本身就会给孩子极大的心理安慰,孩子也会更有力量和能力去面对他的感受和问题。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有效沟通,学会正确处理孩子情绪

1.改变心不在焉的态度,全神贯注地聆听孩子说话

孩子找到父母倾诉的时候,父母马上放下手头的事情,认真听孩子说,这个动作和过程本身,就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是被尊重的,他们自然会更愿意倾诉。有的时候,父母什么都不用做,他们同情、认可的态度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支持和安慰。

如,一位妈妈说,孩子摔倒了,哭闹不停,爷爷奶奶爸爸争着哄呀劝啊,都没有用。自己温柔地将孩子抱过来,轻轻地帮他吹吹伤口,亲亲他,孩子就安静了下来。孩子要的其实是那种被尊重、被爱护的感觉。别以为孩子小,可以随便对待,其实他们是十分敏锐的。很多父母视孩子为问题和麻烦,自然,孩子就会给他们找一堆问题。要知道,孩子只有在感觉良好的时候才会通情达理。

2.认同孩子的感受,而非直接给出建议和帮助

当孩子向父母讲述自己的遭遇,父母既没有给出一大堆建议,也没有随意指责或建议,反而只是简洁地回应:“哦”“嗯”“我知道了”,其实对孩子是莫大的安慰。这种反应是对孩子感受的认同,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消解情绪的作用,待孩子情绪平复,父母稍作引导,孩子自己就会有能量去分析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态度,敷衍了事只会让孩子感到虚伪以及父母对自己的控制。只有当父母给以共情,并且言辞充满真正的同情之心时,我们所说的话才能打动孩子。

3.将孩子的感受恰当地表达出来,而非否定孩子的感受

孩子心爱的小乌龟死了,爸爸觉察到孩子很伤心,并对孩子说:“小乌龟死了,你一定很痛心吧!”

用“痛心”这个词将孩子的感受表达出来,对孩子来说是极大的帮助。因为认识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复杂的负面情绪,对个体来说是比较难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尤其如此。因为情绪是一种混合的主观体验,并伴有生理唤醒。

若是父母通过认真倾听了解了孩子的感受,并用适当的词语表达出孩子的感受,其实就是一个帮助孩子了解自己情绪的过程。这是一种情绪的认识,更是一种心理暴露。要知道,人们大都因为未知而恐惧,相反,知道、了解之后,会发现不过如此,也就会坦然面对了。孩子更是如此,孩子知道了自己内心那种很酸、很痛的感觉就是伤心后,他反而更能接受这种感觉了。

当然,除了让孩子知道我们了解他的感受外,有时也可引导孩子通过一些肢体活动来缓解或发泄内心的情绪:如出去跑一圈、大吼大叫、拍皮球、扔沙包、揉橡皮泥,甚至将自己的感受画出来等,都是不错的方式。这么做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他可以有负面情绪,也可以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父母是接受他的感受的,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更好地接受我们为他们制定的行为界限。

4.借助想象满足孩子的愿望而非过多解释

有时候,孩子的愿望无法满足,若是父母过多解释,反而是火上浇油,等于给孩子制造发泄的借口。如:家中薯片吃完了,妈妈解释说“上次不是都被你吃了吗?”孩子可能会跟你掰扯“你也吃了啊,你赔我。”

这是因为孩子内心明明知道无法实现,但情绪上却无法接受,他的受挫情绪需要找个发泄的出口。

认识到孩子的情绪需要被关注之后,事情就比较好处理了,可尝试借助想象来满足孩子的愿望。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通过想象或幻想,幼儿能从现实世界中解放出来,能在内心对事物进行操作和改变。即孩子有这样一种神奇的特性,能通过想象获得内心的满足。即使内心仍觉得遗憾,但有人能理解你的需求,如,妈妈适时说:“我知道你非常想吃,真希望我们家有这东西。”或者顺势拿起手边的一个东西,假装那是薯片,并且借机和孩子玩假装吃的游戏,孩子的注意力就能迅速被转移。对孩子来说,接受现实就变得容易多了。


尊重孩子,引导孩子与父母合作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总把自己的话当做耳边风,完全不配合。孩子们的确如此顽劣吗?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漫画,生活中我们的父母大都是这样做的:

父母一开口就给孩子定了性,“不负责任”,然后是一通指责。

训斥孩子:“你怎么回事,不关灯?”

问责、归罪孩子,“这是谁干的?赶紧给我承认错误。”接下来可能就是处罚了,相信没有孩子敢在这时说实话。

威胁孩子,“再……,给你好看。”

长篇大段地讲道理、分析,这样做可以直接把孩子说晕。

暴怒命令孩子,“别动。”

看这些图片的同时,父母换位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一下,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可能有的孩子会逆反——“我才不听你的呢。”或者是“你越是不让动,我偏要动。”有的孩子可能会自我怀疑或否定——“我真笨。”“我觉得自己很渺小/失败。”有的孩子会产生心理负担——“都是我不好,我有一种负罪感。”有的孩子内心甚至会产生怨恨、埋怨等情绪——“都怪她,妈妈才不喜欢我。”“我要报复她。”……

诸如此类的不良情绪,都有可能会在孩子内心酝酿并产生,如果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可能会压抑在内心成为心病,或爆发出来产生巨大的破坏力。可见,在面对孩子时,想要他们配合父母,不是以权势和暴力控制孩子,而应该尊重孩子,不伤害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在对待事情上,父母要做到的不是纠结于孩子错的方面,而应尽可能给孩子提供有用信息,才可能激发孩子的自主性,从而更好地配合父母。


引导孩子合作的5技巧

1.将看到的事或问题描述出来

先看几个例子:

孩子忘关水龙头,澡盆里的水要满出来了。妈妈不是指责孩子“不负责任”,而是就事论事地告诉孩子“水快满了”。

孩子随手把垃圾放在茶几上。妈妈不是对孩子说:“你怎么总是乱扔垃圾!”,而是对孩子陈述事实:“垃圾应该扔到垃圾桶里哦。”

孩子上完厕所,忘了关灯。妈妈不是跟孩子说“跟你讲多少遍了,上完厕所要把灯关掉。”而是向孩子描述这样一个事实:“厕所的灯开着呢。”

向孩子描述事实和问题,同时也是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知道他应该做些什么。

2.不是追究责任,而是给孩子提供信息

一盒牛奶没喝完,被扔在桌子上。妈妈大吼:谁喝完牛奶没放回冰箱?孩子一声不吭,吓的缩成一团。

现在,我们换种方式,即不追究责任,而是提供一个具体信息:

妈妈看见没喝完的牛奶,说,牛奶不放回冰箱会坏掉的。

信息比指责更容易让人接受,指责会让对方产生心理压力、会有愧疚感或反叛情绪;但信息却不让会对方产生心理负担,还能让对方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

父母需要清除,孩子和父母的关注点是不同的,如,去公园玩,父母关注的可能是美景,青山绿水红花,而孩子可能关注的是路边的小狗、树上的小虫子,甚至是地上的蚂蚁。孩子是不同于父母的独立个体。父母要引导孩子配合自己,那么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些信息,让孩子跟父母一样,关注同一件事。

3.用一个词表述

孩子养了一条狗,却总是疏于照顾。父亲很生气地批评:“没养狗之前你答应好了要每天喂狗的,可是我已经第三次提醒你喂狗了……”

面对这样的指责,孩子很懊恼,情绪低落,呆坐一旁。狗狗没人照顾的情况仍然会持续。与其如此,不如言简意赅地给予孩子提示即好,比如就说:宝贝,你的狗。

其实,父母在反复地述说一件事情而没有引起孩子重视的情况下,就需要警醒了:是不是我的方法不对呀?是不是我没有表述清楚呀?要知道多次反复不被重视,其实父母内心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负面情绪了。若是这时不及时刹车,等待孩子的可能将是劈头盖脸的责骂了。

而且对孩子来说,他们本身并不喜欢听说教或长篇解释甚至指责,因为他们无法抓住关键信息。很有可能是父母在一边气得火冒三丈了,孩子还不知所措地疑惑,“妈妈到底在气什么、想要我做什么呀?”

4.说出我们的感受,注意不要谈及孩子的品格或个性

父母是人,不可能没有自己的脾气。但要注意不要将孩子当做你的情绪发泄袋,而是描述你的感受。如,孩子拉扯爸爸的衣服,爸爸很生气,不是发泄一通,“别拽了,真讨厌”,而是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我不喜欢别人拽我的袖子。”甚至告诉孩子你想要他怎么做,那么孩子有事的时候,可能就会按约定/要求拉拉你的手,或是碰碰你的腿了。孩子需要听到父母的真实感受,而我们在让孩子了解我们感受的时候,也在向孩子坦诚自己,同时也可避免将矛头指向孩子,从而伤害孩子。

一位妈妈说,自己加班回到家,累得一动也不想动,孩子仍像往常一样缠着自己讲故事,她强忍着怨气给孩子讲完一个,她谁知孩子不干了,发脾气说“妈妈讲得不好”借机大闹一场,妈妈心里的怒火也爆发了:“我都要累死了,你还缠着我。你是想要气死我吗?”

或许换一种方式,妈妈在跟孩子讲完一个故事之后,就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孩子:“妈妈今天又累又生气,我不想讲故事,想要安静地呆一会儿。”只要我们在表达不满或愤怒是没有对孩子进行攻击,孩子还是愿意跟我们合作的。

5.使用纸条

有的父母求助,自己跟孩子就不能好好说话,说话就呛,怎么办?其实有时巧用字条是不错的主意。比如,孩子总是将房间弄得乱七八糟,父母与其追在身后不停地收拾、发牢骚外,不妨在醒目的位置给孩子留张条:“玩具玩完了要收好。”

字条的作用在于它能过滤掉很多无关的干扰信息,如父母的负面情绪,还能给予孩子提供直接的信息。父母不妨一试。这个方法对大孩子和小孩子都是适用的。即使孩子不认识字,但父母慎重地给他一封信,既给予他一个任务,也给了他一份信任,孩子大多会高度重视。

最后还要强调一点,就影响力来看:沟通的内容只占7%,沟通的动作占55%,沟通的方式占38%。也就是说,更重要的是占比一半以上的动作部分,即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是否重视孩子的感受,是否感同身受,是否理解、尊重孩子等……

父母只有在有自我觉察、认知的前提下,认可尊重孩子,改掉不好的育儿态度和方法,摸索学习新的有效技巧,并在育儿实践中长期坚持,才可能与孩子建立良好沟通。要知道,与孩子好好说,目的不是让孩子听话,而是让孩子能理解父母、听懂父母,并触动、感染孩子,激发他们自身的能量,从而更好地成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099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828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54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848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971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132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193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934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76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87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846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537评论 4 33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75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87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134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674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741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