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对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毫无自信,要么觉得语句不通顺,要么觉得词不达意,或者认为写的干巴巴的,毫无生动之感,反正常常不敢面对写出来的文字。
有时候,会听到以前的语文老师在做评价:结构不好,立意没有深度,文字过于平淡,不能引人入胜……哦,天啦,竟然没有赞许和表扬。
回过头去看那些文字,常常不敢相信那是我写的。其中不乏有闪亮的珍珠,但是这并没有给我的写作带来自信。若要想到拿出去发布,心里又开始惶恐:这样的文字和观点不知道会有多少人抨击呢。于是越纠结越不敢放手去写了。
很多年前,我走进了一群写诗的圈子,每天跟着大家学习用简练的文字表达心境,慢慢也写了一年的诗。那时候我无法写出超过500字的文章,因为我觉得,也许找到一个代表意境的词,一切都说明白了。
写诗如同画画,读一首诗,就像在看一幅绘画作品,不需要太多的解释,也不需要了解很多的背景,只要那一刻与作者当时的表达意境吻合了,心便相应了,于是便读懂了那首诗。
我经常佩服那些评论家,在别人的诗意里,竟然能洋洋洒洒写出成篇的感悟和点评,实在是太厉害了。而我只能看到一些画面和故事的碎片场景,只想用心去感受它,而不愿意细细揣摩。
后来不写诗了,心里更加没有了文字的感觉。每每一动笔,出来的都是大白话,只能说明了意思,却跟美感无缘。自叹自己的写作水平已经沦落到小学生的级别,写作变成了我心里的结。
如果能不去理会也就算了,怎奈我是一个喜爱阅读的人。学生时代看了很多名著,我们那个年代能看名著也是万幸了。后来订阅了十月、收获、小说月报等期刊,有短时间一期不落,觉得当时的自己也可以靠近文青的队伍。
这些年的阅读越来越宽泛,也更加实用。从心理学到哲思的书,看到喜欢的就买来,经常同时阅读五本书。我说的同时并不是一双眼睛看五本书,而是会打开一本书看一会儿,又打开一本,就这样在一天里,我会阅读着五本书。
这样的阅读很有意思,经常会在另一本书里读懂了前一个作者的观点,或者说读到了他的观点的解释和延伸。于是几本书便串了起来,仿佛在跟五位作者相聚在沙龙上,热闹甚欢。
这样读着读着,我便有了想写的冲动,说已经不过瘾了。但是一旦写起来,就感觉很费劲。想表达的意思没法说明白,记录的速度跟不上思想,很多闪亮的瞬间稍纵即逝,等笔端追到的时候,已失去要记录的冲动。经常写着写着就兴致索然,每每写几天就放下了。
直到看到娜塔莉戈德堡的《写出我心》一书,才真正领会到写作的真谛。娜塔莉认为写作和禅修一样,都要学会信任自己的心,以专注、创意和开放的态度,回到当下,洞察生活的细节,正视内心真实的模样。
这些话真让我欣喜,因为我已经有8年禅修的经历,进入当下面对本心正是我一直以来努力练习的功课。
如果写作也是禅修,那它就不该被评判。而我在借用语文老师的语气对自己评判的时候,已经落入了习性的陷阱中。
于是我决定,用禅修静观的方式进行写作,只是让文字在指尖流淌,不去干涉不去阻止,不去夸奖不去评判,看看这些来自内心深处的涌流都是什么。
当我这样去写的时候,感觉非常的轻松。我仿佛坐在禅垫上,看着思绪缥缈,不加阻拦也不跟随,任由它们经意地流淌。我的手只是记录者,原汁原味地打出来。当汹涌的潮流澎湃而出以后,内心充满了宁静和祥和。终于,我找到了写作的方式,我在写作中体会到了无穷的乐趣和美意。
用禅修的方式去写作,学会信任自己的心,以专注、创意、和开放的态度,回到当下,洞察生活的细节,正视内心真实的模样。这也是生活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