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别人在背后议论你,尤其是议论你不好的一面,你会是什么样的反应?
以前,我害怕听到别人的评价,现在,我还希望能够听到别人对我的评价,我自己可以从中判断谁是真正的朋友,谁是以后需要远离的人。
更重要的是,可以修炼自己的胸怀,更好的处世,可以团结更多的人,可以避免与小人为敌!关键是你要冷静分析,不要意气用事,不要去当面驳斥别人,否则,你就太失败了。
这其实是件挺有趣的事,至少你可以知道,原来你的一举一动可以被解读得完全不同。
我从一位朋友嘴里听到的对我的密友的评论很片面,这位密友是慢热型的,被认为“不合群”,并质疑我竟然和这样的人密交。我猜想很可能他们第一次见面时我的密友不会那么会寒暄比较拘谨。而在我眼中,我的密友虽然表面上冷漠,但是内心很细腻,是个不善于表达的人。就像[花儿与少年]中郑爽的表现,也许是与年少时的经历有关,只有体会过的人才懂得,懂你的人会懂你的,不懂你的人,无论做什么都不会懂!而且我认为,每个人形成的独特个性都是背后有一定故事的,我们无法去评头论足!
每个人都在试图从自己的立场评价别人,这个立场十分多样化,可能是需要被肯定的同行,需要被奖励的下属,需要被尊敬的同事,需要被伺候的客户,更何 况还有需要被照顾的家人,需要被注意的亲戚,需要被相陪的友人,甚至需要被礼貌对待的各种服务人员。到最后就成了“盲人摸象”,每个人摸出来的都是不一样 的。一旦需求没有被满足,就会有“非议”出现。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大叫“活着太累”了,想讨好所有的人,不累死才怪。我记得王家卫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过:人与 人之间的沟通基础是不可能完成的。这话虽然极端,反映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因为需求不同,人的言行实在是太容易被争议了。
完全不关注别人的非议,会被认为不合群、过于傲慢,容易丧失职场机会,但是太关注别人的非议,又会落得心神疲惫的下场。虽然非议并非随着生命的消逝 就消失了,但历史更关注的还是一个人对世界的贡献。比如爱因斯坦,跟在他名字后面的永远是相对论,而不是他的婚外恋情。凯恩斯有句名言:“长远来看,我们 都死了。”但死了之后,跟在你名字后面的还有你为这个世界做的事情,你放心,那些指指点点的非议绝对不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