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过无数烂片之后,最近几个月怎么也提不起看电影的兴致。和单身狗有关,更是因为最近太多《美国队长》类型的连续剧式电影,以及不管烂到什么程度都要3D的爱情片和动画片。我的电影观影进入了冬眠期,《白鸟朝凤》刚上映时,想看来着,也许是冬眠还没有醒过来,一直没看。也是感谢制片人方励一跪,再次唤起我去看这部电影。很多人不理解这种行为,甚至谩骂这和大街上下跪骗人的乞丐一样。对我来说,不论出于生活所迫,还是欺骗,下跪都有他的理由,走过路过还是应该有自己的一份心。至少在我看来这比那些高大上,眼花缭乱的商业更值得用心体谅。
《百鸟朝凤》故事情节很简单,也很完整。一代唢呐人对于唢呐这样一门技艺,这样一种文化的传承,而百鸟朝凤就是这样一门技艺的最高技艺,以及这样一种文化最高的传颂。唢呐就好像这部文艺电影本身,总有那么一种人会传承,总有那么一种人会听、会看。
中国匠人很看重自己手中的技艺,往往是一辈子只做这一件事,祖祖辈辈传承,所以弟子入门要求非常严苛。不光要有慧根,要有定力,更要有品行。没有慧根和定力难以学好技艺,没有好的品行更会败坏门风。所以天鸣被父亲抓来学唢呐时,师父看中的就是他在父亲摔倒时掉下的那滴眼泪。
即便入门,师父仍然需要磨练新入门弟子的定力以及对于技艺的尊崇和渴望。现在很多商家喜欢搞什么饥饿营销,岂不知中国历代技艺入门都玩这一套。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筋骨,劳其体肤,曾益其所不能。”光吸水就吸了两三个月,这段时间连唢呐都没摸过,看似毫不相关的事情却关乎整个唢呐技艺的传承。就像少林寺拜师学艺的和尚,前面三五年都是跳水砍柴。
百鸟朝凤,一代唢呐人只有一个弟子可以学得这门技艺,如同降龙十八掌打狗棒法,最精粹的技艺,只传给接班人。这个接班人是师父通过长时间在所有弟子中选出来的德艺俱佳的弟子,最重要的是能将这门技艺不断传承并发扬光大。所以也许蓝玉最有天赋,学起来很快,但用蓝玉自己后来说的那句话“性子太野,没有定性。”,要是传给蓝玉,无双镇的唢呐也就消亡了。焦三爷那一箱珍宝,从祖师爷的祖师爷的祖师爷一直到焦三爷自己,代代相传的不仅仅是唢呐,还有伴着唢呐传承下来的技艺和文化。唢呐可以离嘴,不能离手。一带匠人对于技艺视同生命,只要还活着就要吹下去,即便只有自己,也要吹到骨头缝里去。
百鸟朝凤,只用在白事上,只能用那支金唢呐吹奏,只有德行极佳的人,在盖棺定论之后才能享有的曲子,这些所有的限制条件将唢呐这样一门技艺升华为一种文化。就像是那坛子一点水都不加的杜康酒,二十几年了只有在焦三爷最高兴的日子才拿出来,这样的酒这样的唢呐,不在乎别人和未来,只为自己喝下,只为自己吹奏。
百鸟朝凤,在金庄查村长的葬礼上没有吹奏,“不是钱问题”,而是因为查村长算不上德高望重。而在火庄窦村长的葬礼上,焦三爷吐血也要吹奏百鸟朝凤,就是因为窦村长解放前打鬼子,解放后带领村民致富,实至名归的德高望重。技艺在任何事物面前,只有自己的原则,这才是真正的技艺,不是聋子死了也能花钱请来闹的洋乐队所能比拟的。百鸟朝凤代表的不仅仅是巅峰的技艺,更是对于一生品行的最高评判。
焦三爷葬在了黄河岸边,中国文明的发源。焦三爷走了,黄河水东逝去,可是还会有黄河水,唢呐也还会有人传承。即便吹着唢呐,乞讨生活。看着那个硬币跳进铁碗里,不禁想起下跪的制片人,不管怎么样文艺一样需要有人传承。
我是一个修飞机的,和技艺文化根本挨不上边。只是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也会想起刚进公司跟着师父和师兄弟一起干活的那些日子,想起一起喝过的酒,一起走过的人生。也就这么几年,这种情谊再难遇见。也许是年纪大了,总是喜欢有些年岁的事物,再也看不下去欧美商业大片。可是如今中国,多久没有喝黄河水,多久没有沐浴在泰山的阳光下。有人说所有的事物从出现开始就就终究是要消亡,新的事物总出现替代旧的事物,这就是历史。我不是抗拒事物的生息消亡,更无法违背历史,只是有些东西不应该消亡,比如对于技艺的渴望敬畏,比如师徒之间的那份情谊,比如对于品行的景行行止,比如中国文化的传承……
还有那滴滴在骨头缝里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