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生活是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的,在生活中,人人都在追求一劳永逸的无压生活,但长久的无压生活显然不是最佳选择,毕竟没有压力的伴随鼓励,我们很快就会陷入生理退化,精神空虚,思维衰退,所以从成长的角度看,压力其实没有好坏之分,但有轻重之分,适度的压力反倒是我们保持活力的重要基石。
这与我们内心追求一劳永逸的思想多少有些出入,但接纳了这一点,我们面对压力的态度会发生有益的转变,毕竟,在漫长的人生中,压力无从避免,现在,我们终于可以通过上诉观点来正视压力,运用压力了。如果运用得当,我们甚至还会乐于面对压力。当然,这里的压力特指“适度的压力”,就是那种既不是很大也不是很小的压力。
能力圈法则告诉我们:一个人成长进步最快的区域在自己能力舒适区边缘,太困难或太舒适的区域都容易让我们止步不前。
如果我们把能力圈替换为压力圈,这个规律同样成立:太大的压力或没有压力都会使我们生活不幸,适度的压力则能让我们的人生获得源源不断的幸福。
换言之,好的生活是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让自己处于有点压力但刚好能承受的状态,这或许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常态,所以生活中有点小压力,有些小约束,有点小焦虑……或许是好事,这会让我们的相关机能保持警觉,不会因麻木而退化,还能因此变得更好,更强。
当然,那些专业人士,比如音乐家,运动员等,他们想要快速走到专业领域的前沿,必然会选择在靠近困难区的边缘学习,每次练到力竭。尽管他们在承受压力的同时会收获更多的进步,但原则还是一样的:不贸然进入困难区,否则也可能产生反作用。对我们普通大众来说,只要敢于在舒适区边缘游走,再辅以时间的力量,就足够了。
尽管我们对压力的利弊做了理智的分析,但估计你在情感上也不会买账,毕竟谁不希望自己永远或长期生活在没有压力,没有焦虑的舒适环境中呢?就连童话故事也会用“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来结尾,这显示了人们对永恒幸福的潜意识追求。虽然我们都知道童话故事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畅想,但对一劳永逸的无压生活依然十分向往:我们希望找到一份事少,钱多,离家近的工作,最好是“铁饭碗”,从此就高枕无忧;我们希望找到一个容貌佳,家境好,性格优的伴侣共度余生;我们希望实现财富自由,从此就随心所欲。
“等我哪天实现了这个目标,就可以告别辛苦,开始享受了”这种思维模式极其符合我们追求确定性的天性,但它就像一个毒苹果,初咬一口觉得很甜,但很快就会神经麻痹,滑向危险之地,这并非危言耸听,因为它违背了一个基本定律,一切事物都会自然“熵增”
“熵”这个字太过专业,对于一些读者来说显得很不友好,尤其组合为“正熵”“负熵”“熵增”“熵减”之后,更让人一头雾水。不过,当你知道熵是表示无序程度的量度时,就能理解了:因为正值大于负值,所以正熵表示更无序,负熵表示更有序,而熵增和熵减自然是指趋向无序和趋向有序的过程。
比如冰是水的固体形态,它的分子位置固定,井然有序,熵值最低;变成液态水后,分子开始流动,秩序消失,熵值变大,变成水蒸气后,分子四处乱窜,一片混乱,熵值最高。
熵增的本质其实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能量会自发地从多处向少处,从高处向低处传递,传递过程中,事物的浓度趋于降低,结构趋于消失,有序趋于无序。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主动输入能量去维护,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会趋于混乱和无序,瓦解和消亡,包括我们的身体,技能和认知。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舒适区,只要中断新能量(物质,信息)的输入,舒适区就会逐渐消失,瓦解。
所以,一些人有了稳定工作后逐渐开始消磨自己的奋斗意志,而这种心态导致他们停止学习,浑噩度日,以致在面临新的挑战时无所适从,一些人找到满意的伴侣后,觉得没必要再持续完善和提升自己了,这种心态导致他们成长停滞,无法与对方同步,以致出现情感危机,一些人实现财富自由后,觉得没必要再克制节约,开始沉迷享受,以致失去目标,空虚无聊,最终跌入低谷。
进入了舒适区,我们可以暂时松一口气,但不能一松到底,因为舒适区的消逝瓦解“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很多时候我们意识不到这一点,因为这个消解的过程往往并不明显,特别是在增长大于消解的时候,我们更是难以察觉实际状况,这一点可以从我们身边的很多现象中观察到。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假如你劝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早起锻炼,少吃垃圾食品或不要熬夜,通常都会被他们当成耳边风,因为他们新陈代谢和恢复精力的能力正处于顶峰,此时,增长大于消解,即使不运动,吃垃圾食品,他们仍能保持匀称的身材和紧致的肌肤;即使通宵熬夜,睡一觉也能立马恢复。一旦到了一定年龄,就算没有人催,一些人也会主动想着锻炼和养生,因为此时其生理顶峰已过,能力曲线开始下行,消解开始大于增长,即使每天清汤寡水也容易发福发胖,稍不注意就会有肚腩。
可见,舒适区的消解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不仅生理上如此,技能和认知上也是如此,《刻意练习》的研究者指出,训练引起的认知和生理变化要想持续,就不能停止训练,一旦停止训练,它们便开始消失。也就是是说,我们通过辛辛苦苦的训练培养的绘画,演奏,写作等技能一旦荒废,就会退化,因为大脑中相关脑区的神经不再受到刺激,神经关联就会减弱,原先建立的连接也可能慢慢断开。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能够长期逗留的舒适区,贪恋舒适区必然会走向退化。当我们长时间觉得生活没有压力和挑战时,危险可能已经潜伏在身边了。
刻意保持适度的难受
古语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是成立的:人无近忧必有远虑。
当我们长时间处于舒适区时,各项机能退化消解,直至遇到真正的危机,我们才会逼迫自己从低谷开始努力,但巨大的压力会迫使我们想要更多,想要快速见效,于是我们又陷入巨大的困难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么焦虑至极,低效努力,始终在低谷黯然徘徊;要么奋力拼搏,重回高峰,但也元气大伤,当我们再次达成目标后,可能又会大松一口气,然后待在新的舒适区内等待恢复,毕竟没人愿意持续高强度地拼搏。周而复始,形成了大起大落的波浪式轨迹。
聪明的成长者会采用更加合理的策略——无论自己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还是处于舒适区,它们都会刻意保持“适度的难受”。比如当自己面对巨大的外部压力时,他们会放弃一些欲望,降低一些期待,调整一些目标,或换个环境来减压。
我的一个减压秘诀就是尽量不要同时设定很多目标,主动降低期待,不急于看到成果。这一秘诀非常奏效。因为不管是外部的还是内部的,只要目标或欲望一多,我们必然会焦虑丛生,急于求成,而面对强大的惰性时,我们也要学会主动跳出舒适区,通过持续输出和创造给自己加压。
因此,我极力提倡大家无论干哪一行都要想着去创造点什么,有了创造意识,我们就会主动走到舒适区边缘,无论身体,技能还是认知,只要有作品的引领,反馈和激励。我们就会乐此不疲,精进不止。这样的努力虽然不会快速见效,但可以让人在高峰期和低谷期都保持耐心,稳健,避免大紧后的大松,最终形成持续积累的上升曲线。
如图所示,我们会发现它呈现了一个相对平缓但持续上升的状态,但过程中我们并非没有享受,因为每达成一个小目标或小成就时,我们都会间歇性地获得一些正面反馈。这些反馈带来的成就和动力,让我们愿意再次走到舒适区边缘,继续行动。正如我在练习瑜伽时,每次练习一个动作,我都会打磨,都逼迫自己在舒适区边缘练习1-5分钟。而每次练习后,我都会收到身体的以及朋友的正面反馈,激励自己继续向前迈进。如此反复,乐此不疲,我既能忍受这样的“痛苦”,又能持续扩大到舒适区,这种成长模式没有一劳永逸的保障,却有享用不尽的乐趣,长久坚持,它就会与一劳永逸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可见,适度的难受是成长提升的催化剂,真正的美好也在努力之后的收获与成就,而非长久的无压。只要我们刻意建立这种心态,就能从这个策略中长久受益。
其实,这也是一个控制的艺术——把压力控制在舒适区边缘,让自己处于有点压力,又刚好能承受的状态。
不过总说“有点压力”还是太笼统,到底什么程度才算在舒适区的边缘呢?我们不妨参考罗伯特.威尔逊等人的研究。他们在《最优学习的85%规则》这篇论文中计算得出:生活和学习的最优值是15.87%即无论生活还是学习,其“甜蜜点”是每次加入15.87%的难度和意外。或者说,好的状态(熟悉的部分)约占85%,困难的状态(有挑战的部分)约占15%
当然,这只是一个参考数值,如果不追求精确,我们可以借用“二八法则”即每次做到当前最佳水平,再加一到两成的吃力程度,比如跑步跑到有些气喘,阅读读到有些烧脑,写作写到有些力竭。
总之,必须让自己的身体,思维和认知都受点挑战和“伤害”,这样,它们才会启动警觉和修复机制,就像通过运动锻炼了肌肉(产生酸痛感)身体修复之后我们会变得更强壮。
尽管这一到两成的附加努力无法在短时间内给我们带来可观的变化,但可不要小看它,因为从长远看,它产生的收益会非常可观,而我们的成长也正好是一件长久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