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各种认证认可在各种经济实体中得到广泛推进,这是市场的要求,也是规范市场的大势所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管理体系认证标准,如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集合世界各大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总结而来,有着成熟的可推广的应用价值。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七大质量管理原则,很好的诠释了标准传达的管理理念。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认可,也是所有体系认证最基础的,与企业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2
企业建立体系是通过认证的前提,目的是导入先进的管理理念,规范企业行为,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增进供应链之间的互信,也是增强用户对企业的信任,可以说“好处”多多。
3
而认证认可的宗旨是“服务发展,传递信任。”我曾经因为这八个字,觉得自己的工作特别有意义,一度热情高涨。但是近十年下来,看的多了,感受却越来越困惑,有时甚至是气愤、无奈,也一度怀疑这份工作,曾经想放弃。因为服务了发展,却传递不了信任,弄成了二者不能兼得的局面,工作的风险增大,良知遭到拷问,但又时时不安和不甘!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把自己这么多年的经验、感受和一些思考总结下来,并分享出来,或许会对需要的企业有所帮助。不求改变什么局面,就当是安慰自己吧。
4
质量管理体系在我国实施的最早,已经历了四次的换版,最早一批认证的企业,都历时二十年了。目前的认证行业通行的做法是,企业有认证需求,然后找到咨询机构来帮助建立体系,再找认证机构来审核发证。(当然企业自身有能力自己建立体系,直接申请认证机构认证的不在此列。)这是常规的通行做法,没有问题,可以说好的咨询确实给企业带来了增值服务,对推动企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对此本人深有体会。
5
但是近年来,随着认证审核的企业的增加,各种认证审核标准的导入,发现有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在体系建立时有许多误区。如:企业一般都是听从咨询师的, 以前还有考试获得咨询师资格才能做,现在没有这个要求了,全部都是市场为导向了,咨询这个队伍人员能力素质参差不齐,造成辅导不到位,甚至是大包大揽,给企业一套资料,包通过即可,企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常常弄得企业也很别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两张皮,说一套做一套。
还有就是不能吃透标准,从建立体系到认证审核的时间,没有最短只有更短。认证认可条例要求企业建立体系不得小于三个月,否则,不能接受审核。但是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可以玩点文字游戏的,时间可以“被满足”,企业有需要,急拿证,咨询的和审核的都是没有办法,无奈得很,目前没有改变这种状态的好办法。
6
时间短也不是一定就做不好,质量管理是企业自有的,不认证也是在做的,只是和标准要求有差距,如果能有效的高效的进行归纳整理,基础较好的企业,认证通过是可能的。但就怕自身基础差,又急于求成,咨询又想“短平快”,那局面就会很难看了。这里面企业的自主性很重要,为了拿证而拿证,其实是最“亏”的,说白了就花钱买了一堆纸,还是给别人看的,认证的人走了,那堆纸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束之高阁了。切不说企业的经营风险、认证人员的认证风险,单就说这诚信一条就无从谈起了,不能自信,何以服人呢?这样的企业能走多远呢?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此话含义深远!
7
我总是认为认证认可的宗旨是好的,但是拿着标准硬往企业脑袋上“套”,而不是让企业主动的往标准上“靠”,那么这样的体系认证只能让企业没了积极性,认证也会走进死胡同的。本来是个展示企业形象的机会和平台,却成了鸡肋,正能量不足,满满的负能量,何其怪哉!不能增值,那一张纸又值几毛钱呢? 有的人可能是演着演着就当真的了,但我却不行,实在入不了戏!
8
针对这种种的奇葩事,我想以质量管理体系为切入点,把自己对标准的理解和经验总结下来,分享给需要的人,同时也通过分享,得到您的反馈和交流,我认为这是个探索真理的过程。对企业来说,不能用好和不好来形容自己的体系,而是适合不适合更准确。我的标准解读也是一样,注重一个“理”字,而不求形式的统一。行业不同,企业的规模不同、企业的管理水平不同、人员素质和能力不同、产品不同,等等,体系也会相应的不同。
9
所以说,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对此我会尽最大努力完成讲“理”和用“理”的方法,还会有些案例分享,希望能启发到你,如果对你有所帮助,对我而言,就是最大的收获和快乐!
10
我的最终目标就是:拒绝两张皮,你的体系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