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业生产线的精密操作到家庭生活中的贴心陪伴,从医疗手术的精准执行到环境监测的自主巡检,机器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入职”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清晨,一款家庭陪伴机器人“主动”发起交流,关心家人的健康状态;工业车间里,人形机器人精准地完成毫米级的精密操作;医院手术室中,机器人辅助医生完成高精度手术;环境监测站里,机器狗正在复杂地形中自主巡检……
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场景,如今已悄然走进我们的现实生活。
在2025年的今天,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具身智能领域的突破,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迅速走向产业化,加速“入职”千家万户。
01 产业爆火:机器人“入职”千家万户
机器人产业如今已成为最炙手可热的领域之一。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共有45.17万家智能机器人产业企业,企业数量较2020年底增长206.73%,呈现出显著上扬态势。
这场机器人“入职”浪潮的背后,是技术、市场和政策的共同推动。
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5年机器人产业人才发展报告》显示,2025年前5个月,国内机器人产业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6%,求职人数同比增长32%。
机器人产业正成为工程师们争相涌入的新赛道。
在这场机器人“入职”人类世界的浪潮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爆发式增长。2025年前5个月,人形机器人领域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409%,求职人数同比增长396%。
这一数据充分反映了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加速。
技术岗位在这一波浪潮中占比最为突出。2025年前5个月,技术岗位招聘职位数及求职人数在总体中占比分别为62%、71%,远超生产岗位和销售岗位,位居第一。
这表明机器人产业发展仍处于技术研发关键期。
02 智能进阶:从“聊天”到“干活”的技术变革
机器人能够顺利“入职”各行各业,离不开具身智能技术的突破性进展。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具身智能列为重点培育的未来产业。
与单纯的聊天机器人不同,具身智能机器人能整合视觉、触觉等多源信息,从执行程序升级为自主决策。
通俗地说,就是“让AI长出手脚,靠自己‘思考着干活’”。
在工业场景,具身智能已展现硬核实力。中国联通的格物平台可统一管控百种机器人,在试剂盒生产线上,六轴机械臂360度质检、人形机器人分拣、AGV运输、四足机器人巡检无缝衔接。
广州里工实业的人形机器人“里掂D1”,能在航空航天制造中完成毫米级精密操作,让自动化效率提升35%,不良品率下降66%。
这类技术已覆盖广东24.3%的汽车企业、18.4%的电子信息企业。
具身智能机器人不是单一的机器人,而是“平台+多设备”的协同生态。就像联通格物平台管控万机的模式,家里的清洁机器人、养老陪护设备可能由同一智能系统调度。
这种系统性的协同作业,大大提升了机器人在各行业的“入职”效率。
03 家庭应用: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见”的服务变革
机器人“入职”家庭生活的步伐同样迅速。中国移动推出的灵犀家庭智能体,围绕“懂你的家庭AI助理”核心定位,通过多模态交互技术与全场景智慧服务,重塑了家庭生活体验。
在娱乐方面,灵犀家庭智能体将影视检索从“关键词匹配”升级为“意图理解”。用户无需精准记忆片名或演员信息,灵犀能在对话中结合上下文语境与用户历史偏好,动态解析搜索意图。
在健康管理领域,灵犀整合了心率、血糖、血压等多维健康设备数据,为用户提供了全方位、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对于高血糖患者,灵犀不仅能根据用户的血糖数据,生成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计划,还包括饮食建议、运动安排和用药提醒等。
家庭陪伴机器人也变得更加主动。可立克魔科技专为老年人开发的一款家庭陪伴机器人,相较于传统的由用户唤醒的AI模型,这款机器人会观察环境空间和人物信息,主动寻找用户并发起会话。
观察到老人久坐,它会进行提示,老人若有跌倒等意外情况,还能远程联系子女。
在体感互动方面,灵犀内置了AI健身教练,支持瑜伽、有氧操、八段锦等多种课程。在运动过程中,它能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实时为用户的姿势打分,帮助用户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
04 职场挑战:机器人“入职”背后的高端人才争夺
随着机器人加速“入职”各行各业,行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机器人算法工程师、机械结构设计工程师等岗位的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
2025年1-5月,人形机器人领域机器人算法工程师、机械结构设计工程师招聘职位数分别同比增长479%、239%,增速远大于整体机器人产业的相应职位。
高端技术人才较为稀缺,对人才的渴求度更高。
以宇树科技为例,今年2月时,该公司正在招聘机械结构工程师、嵌入式软件工程师等多个岗位。其中,薪酬最高的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工程师,月薪范围为4万-7万,按13薪计算,该岗位年薪最高将超过90万元。
从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的薪酬水平看,机器人算法工程师、机械结构设计工程师的平均招聘薪资分别为31512元/月、22264元/月。
5年以上工作经验要求的机器人算法岗位招聘薪资更是达到38489元/月,薪资水平显著高于机器人产业整体的相应岗位。
“科技企业的首席科学家年薪千万是比较正常的事情。”一位人形机器人行业的猎头透露,部分一线头部厂商的核心技术人才年薪能到百万元左右,这里面包括了现金和股权、期权回报等。
跨学科能力成为机器人人才的重要特质。一位人形机器人从业人士表示,产业涉及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软硬件层面多学科,因此在招聘时更加看重的还是跨学科的能力。
05 未来前景:机器人“同事”的普及与挑战
展望未来,机器人“同事”在工作和家庭中的普及度将进一步提高。根据市场分析,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将呈现指数级增长,到2035年将达到510亿美元。
从2025年到2035年,预计将有约55%的复合年增长率。 shipments will rise to ~136 thousand in 2030, and more than 2 million by 2035。
价格方面,人形机器人的平均售价(ASP)预计将从2025年的约7.5万美元下降到2035年的约2.5万美元。这一价格下降将主要由中国OEM和组件成本降低推动。
机器人的“入职”过程将经历三个应用浪潮:工业(现在)、消费(下一个)和医疗(后期)。
当前的早期部署针对的是现有工厂和仓库中的内部物流和轻装配,接下来的价格下降将由中国的OEM引领,实现教育和开发实验。
随着机器人进一步融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其形态和功能也将更加多样化。在环境监测领域,广东省广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与研发单位联合推出了复合型四足智能机器狗——“穗・eGo”。
它将专业环境监测设备与高度灵活的机器人平台融为一体,可自主跨越楼梯、斜坡、崎岖路面等复杂环境,轻松抵达传统固定式或轮式设备无法覆盖的监测盲区。
机器人“入职”千家万户已不是科幻小说中的场景,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在工业制造车间,机器人精准地完成重复性工作;在家庭生活中,灵犀这样的智能系统细心管理着家人的健康与娱乐;在环境监测现场,机器狗替代人类执行危险任务。
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和成本持续下降,未来十年内,机器人将从高端工厂和特定场景,逐步走进普通家庭和日常生活,成为我们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助手,生活中无微不至的伙伴。
人形机器人价格正快速下降,预计到2035年,价格将从现在的7.5万美元降至2.5万美元,这一趋势将极大推动机器人的普及。
人才是推动这场变革的核心力量。当下,企业正以百万年薪争抢优秀的机器人算法工程师,正是这些人才在教会机器人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帮助人类。
机器人“入职”千家万户的进程才刚刚开始,未来充满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