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普通心理学》一书,不经意翻开《法庭上的心理学》,吸引我眼球的是“遭遇抑郁性神经症患者”,那位 在婚姻里不幸的母亲,很感谢那位法官用认知心理疗法,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濒临崩溃的母亲渐渐治愈了自我。想起那些孩子。
提笔仅仅是因为我对班上学困生的了解,以及对班级单亲孩子的统计,我并不是要窥探别人的任何隐私,我想如若我要陪伴他们六年时光,那么我一定要了解他们内心一步步成长的变化,正确对待孩子出现的每一个问题,而不是仅仅着眼,他没做作业,他讲话了,他搞小动作,得有属于他的成长袋,这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某某曾说过,写写工作日记,也是我成长过程中的一笔财富,我初步统计了所了解的单亲孩子,所占班级比例20%,但是他们并没有成为班级的学困生,甚至大多属于优生行列,我是这样看待的,也许由于单亲对他们关爱更重视,也许还未在他们心灵上造成极大障碍,之前的初中教学中发现家庭问题是孩子学习上的巨大障碍,也许在认知和心灵需求还没有产生不匹配,所以并不能忽视他们,普遍发现这类孩子心灵比较脆弱,一碰就碎,一说就哭,不容易收,哭的比较压抑,他们不属于我现在最需要关心的,而是不能忽视的。
不得不说起那些学困生,我认为主要两个方面:
一是客观因素,学校的课堂环境;
二是主观因素,孩子的家庭环境。
我主要得说说我发现造成学困的家庭环境。对单个孩子个体而言,这是本质问题。
我们或许以为孩子走进一年级,就站在同一个起点,我们或许以为孩子读过幼小衔接班,就比别人高一个起点,错,当她们走进校园前的几年时光,早已拉开差距。
抛开智力因素,又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无法倾听,完全听不到老师说话,直白点,一直走神之中,强点重复别人简短的两句话都无法复述,这类电视手机陪伴,缺乏父母语言沟通交流,沉浸在自我世界里。
二、无法静心,安静不了三分钟,多动,这并不是好动,无法静下心来关注周围的一切,表现为总忍不住想削笔,忍不住翻桌倒柜找东西,或许只是一个橡皮擦,前后左右都想去动一动,不在乎周遭同学对他的看法。
三、行为懒惰,懒惰是我们大家的通病,只是这类孩子懒惰到不去书本作业的点点滴滴,反正坚决不动笔,这类孩子的家庭大多忽视孩子,或者忙于事业之中,
四、思想懒惰,思想懒惰的孩子大多行为也懒惰,行为懒惰的孩子并不一定思想懒惰,行为懒惰看的见,思想懒惰却看不见,摸不着,思想懒惰的孩子,多次运用惩罚的方式,不得已动一下,我认为这是很可怕的。就像一个装睡的人,我们唤不醒。
每一个家长都是关心自己的孩子的,有时候并不仅仅是孩子自己的问题,我们想改变孩子,有时候不如先审视自己,改变自己,或许有一样的收获。
我认为我不应该仅仅去关注孩子的分数,而忽视了本质,没有对症下药,治标不治本,人的优点是不同的,成长进度也是不同的,并不会在同一个阶段达到同一水平,及时肯定孩子的态度,比分数更重要。走进孩子的内心。才能让孩子站的更高,看的更远,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