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珞
1
在看一本关于阅读笔记的书《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里边讲了一个有效锁定适合自己的书目的方法,从选书到购买,作者提出了一个我很喜欢的理念——
到实体店购买书籍,体验从选书到最终拥有它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购书者一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个说法让我很受感动,难得在这个网络与便捷充斥着周身生活的时代,还有作者把实体店买书这种“麻烦”的事儿,写进书里来倡导。
那一刻我手里看着的书就是在网上买的,一次买了10本,很方便很容易,但说实话,内容好坏,我无从分辨,买书靠的大多都是网站的推广和对书面设计的感觉。
其实我从小到大都是一个很爱逛书店的人,没结婚之前我住姥姥家,那附近有一个很大的书店,隔段时间我都会去逛逛,进门时先看看畅销榜,再看看推荐榜,然后到我喜欢的分类区域仔细翻看,偶尔也会看一些历史啊,科技啊,地理生物之类的无感类目。
可是随着结婚、生子,年龄越大肩负的责任越大之后,就很少有那个闲心去逛书店了,甚至有几年时间连一本书都没读完过。
直到有一天,路过那个书店的时候,发现她缩小了一大半,一种要倒闭的既视感,后来又过了很久,和朋友聊起来这个书店,朋友惊讶的说“还开着呢?我以为早关了,现在谁还去书店买书啊?”
2
我听了很久的《晓松奇谈》,虽然现在这个节目停播了,但是高晓松对书和知识的态度,还是让我很受用。他开的那间公益杂书馆,一直是我很想去看看的地方。
高晓松言:“乃知浮华浪掷如当下,仍有大隐于市,不坠青云之志。”用来形容为这间杂书馆的建立贡献了30年来的收藏积累的私人藏家。
或许是被名人效应鼓动吧,我承认我对读书有了更深层的认识,从心里对手中的书有了一种崇敬和珍爱。
这让我想起了那些年去那个书店买书,然后回家一口气读完的畅快感觉,那时候买一本书会看得很宝贵,完全是为了读书而买,不像现在大多时候是为了拥有而买,至于看不看都是后话,仿佛有了这本书就等于读过了一样。
我也做过在网站打开畅销榜,大致看看封皮和书名,然后挨个加入购物车的事。我买书的这个行为,为的不是读到一本好书从中受益,为的是买到一堆畅销书别人买我也得买买看。
可能这些年在读书的路上,我们都跑的有点偏了。一味的追逐销量多少万本,作者简介多么华丽,包装设计如何精美,可内容呢?甚至没多少人真正看过,只是人云亦云的评论。
为什么会这样呢?
是我们的品味都变了么?还是书的质量降低了?再或者是我们不需要了所以糊涂应付?
或许都不是。
可能,我们是被高速发展的网络经济戳中了软肋,被泛滥无华的宣传蛊惑了心智,被参差不齐的媒体蒙蔽了真相。
电子商务,快捷,低价,便利,精准的把握住了消费者的命脉,又与现代生活的节奏相匹配,更重要的是完全为现代城市发展与生活方式的不对等构建了相互平衡的桥梁。
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要做的事越来越多,时间每天都不够用,日常琐碎多的处理不完,哪有空闲和精力,顶着路况可能堵车、价格可能偏高、产品可能缺货、服务可能低劣的风险,去实体店体验那些似是而非的感觉?
3
作为一个实体店的经营者,一度,我却也是个专注网购的人,甚至会常常在客人或是朋友面前,不自觉的说起网购的好处,我那一墙的书,没几本是从实体店买的,当然也没几本是正经八百看过的。
我承认,一度我追求的只是那一墙满满当当的书,看着很有感,很来劲儿!大多数的书都是买的畅销榜排名靠前的,或是随便从哪听了那么一耳朵的,也有看了电子书非得买本实物的,很少数是我仔细看过觉得很有用的书。
可自从参加了小小老师的写作班,开始把兴趣当个正经八百的事儿来干,要想不断的输出,就得不断地输入,因而要开始当回事的看书,这时我才发现,那一墙的书没多少是我有兴趣翻来一看到底的。
相比那些年我在实体店买来的那么十几本书,现在的数量是多了,却没了质量,还算什么拥有?而那十几本书可是我巴望着买来,饶有兴致的读完,然后每次都感慨万千的。甚至到现在过去了很多年,我还能想起来当初看书时候的情境和感受。
如今又如何?不描述我想大多数人都可以想想,毕竟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个例,生活于当下的每个人,都能多多少少的在这种变化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开始思考究竟。
我一直做实体店,开始入行的时候就是网购大肆扩张的起始,没多久淘宝开始双十一,每年疯狂刷新的成交记录里,都有着实体店经营者的血与泪,这些年看着身边曾经盛极一时的商场、门面跌落神坦,似乎在一夜间,人们就都不需要试用、试穿、试戴,甚至不需要逛街了。
有大部分经营尚佳的,也都是运用互联网+的好手,完全靠单一的老路子维持高业绩的实体店,少之又少。我经营的店铺也在经过了几次调整以后转为写字楼经营,增加了互动体验的项目,开拓了网络营销和推广。
即便如此,也还是比不了过去手到擒来的好生意,即便我是个不求热络,不图暴利的伪生意人,也还是要为店铺的正常运营赚些银子的,但就是这样的银子,赚起来都十分困难。
4
即便如此,我还是无比认真的经营着它。
我始终相信,实体店是不会消亡的,眼下的萧条只不过是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电子商务应该是与实体经济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两个领域,电子商务的出现只是给了人们日常生活另一种体验和服务的方式,本质上它并不是带着要灭亡实体店的使命登场的。
而实体店之所以被网购如此肆虐的掳劫,也和它自身这么多年的固有经营模式分不开,因为从前没有网购的存在,实体店只是内部各个店铺的竞争,拼的都是领域内的要素,而网购彻底打破了原来的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实体店就失去了坐商的优势,变得被动且无能。
只要客人有任何的理由人不来,纵使你有盖世神功也只能憋出个走火入魔。对你造成围追堵截的不仅仅是那些地理位置更优越的店铺,更多的变成了无孔不入的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低价!这也是网购最有优势的地方。因为低价于是促生了大量的伪造、仿造、劣质品,毕竟网购能看到的只是个图片,只要复制运用的好,以次充好就太容易。我也算是个有丰富网购经验的人,这些年的网购经历,实实在在的印证了一句话,一分价钱一分货!
什么渠道优势、厂家一手、直销模式,在电子商务最开始的发展中,或许能算是真实的成因,然而发现到现在,这些早已经不复存在,不过是一种商业宣传的噱头。
而且这几年的购买经历中,我越来越多的感觉到,网购的价格优势在削弱,真正算得上品牌的产品,也在一步步的统一线上线下的价格,而实体店那些坚持品质,不做低价劣质货的商家,也慢慢的坚守出了属于他们的春天。
不是说微商和网商就不够靠谱,只是我是个需要有间实体店在那才能踏实经营的人,虚拟的存在与我而言太空虚,毕竟做一件事我不仅仅是为了挣钱,还有更多的兴趣、梦想和人格属性融入其中。
5
再回到看书上,如果我的身边能有一家像诚品书店,或是像高晓松的杂书馆那样的实体店,我一定会腾出时间去那里买书,感受书丛的气息,体验从一本书到一段故事的过程,把每次购书的经过,都当成是一天中一次生活的体验,就如同那早起的一杯咖啡,或是晚间的一次瑜伽。
身边有个姐姐,她的“琳廊”就让我很是向往。认识她今年是第五年,她并不是个言辞花巧的人,穿衣风格很简雅,与人交往自带着三分亲和三分疏离,尤其是剪了一头短发后,一眼看去就是周身的文艺气息。
她的琳廊里都是些与她相宜的物件,在我看来,她卖的产品里,都带着一部分个人的魅力值,驱动购买力的大部分是产品的价值所在,而不仅仅是价格和图片。这样的实体店,才让人逛起来有滋有味,不负时光。
生活中我们当然不能件件桩桩都这般惬意,可能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是迫于时间和精力而选择更便捷的方式满足消费需求。没关系,生活还是要如常继续,只是在偶尔那么一个停歇的时候,我们都需要给自己一点不同寻常的体验,慢慢的把这种体验养成习惯,进而改变了我们一成不变的日子,干活都需要劳逸结合,何况是生活这样凝结了我们所有希望和梦想的事儿。
我依然会网购,在任何忙里偷闲的时候买几本书买件心仪的衣服,或是杂七杂八的零用,只是这样的方式不会再成为我生活的主基调,就如同这两年我都没有再加入淘宝双十一的大军中,想来想去都觉得为了省不了多少的钱,浪费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海选,早已经超出了我以为的性价比范围。
我以为的生活,体验很重要,经历很重要,过程很重要,而各式各样的店铺,正是能带给我这些不同的收获的途径,买一件并非淘宝爆款的手作单品,或是与店铺老板真实的聊一聊彼此的故事和产品的特性,都是我认为足以胜过网购时几句官方的对话,几比更优惠的交易价格的事儿。
实体店的好,需要的是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之后才能打心眼里去体会的。任何一个能够长久存在下来的店铺,拼的都不是单一的价格,只要遵循诚信经营的原则,自然会有志同道合的客人一路相随。
我说实体店的好,确实不仅仅是因为我是个实体经营者,而是我真正的喜欢着那些富有着独特气质的实体店铺,并在其中感受到我喜欢的购物体验,认识了志趣相投的朋友,简化了时间成本和选择困难,并且实体店买到的东西往往都是我保留很久都觉得物超所值的好产品!
最后,与每个实体经营者共勉,用心做人,事自然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