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3d1:
【主题】如何提升孩子内心的责任感
【片段来源】《学习的格局》黄静洁 P130-131
【R:阅读原文】
除了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一步一步的提升内心的责任感,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个非常好用的方法-责任阶梯法。 简单来说,就是和孩子一起为完成某件事设定个从 0到10的责任标准,1就是责任底线。你可以先跟孩子一起努力,从0做到1,然后再顺着阶梯一步步向上攀登,如果暂时做不到10,就先做到6。在培养责任心的过程中,一旦孩子坚持做到6,就会发现再往上提升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我的大儿子有段时间在用角膜塑形镜矫正视力。刚开始戴角膜塑形镜时,他晚上经常不记得戴,一度让我非常头疼。 于是,我就跟他约定了从1到10的责任标准。
1就是他必须自觉地在睡觉前戴上角膜塑形镜,虽然这在阶梯上是最基础的一步, 但这一步是从无到有、从0到1,在责任心认知上是最重大的一个飞跃。也就是说,他必须意识到戴角膜塑形镜是自己“应该做”的事,这样第二天就能看清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字。
接下来,从1到2就是学会自己戴和摘角膜塑形镜,这个练习了一个多星期之后,就到了下一个责任阶梯,从2到3、3到4,他学会自已清洗和护理角膜塑形镜的各项步骤了;就这样,随着任务的不断增多,他的责 任范围也一点点从 4升级到6、8。于是,角膜塑形镜给了大儿子一个逐渐提升责任心的实践机会。
最后的大考验就是,当大儿子去寄宿夏令营时,他要保证在公共浴室里不弄丢角膜塑形镜。这个任务很艰巨,他失败了两次,第个暑期夏令营他把角膜塑形镜冲进了水池;第二年夏令营他忘了把角膜塑形镜放哪里去了。
你看,他花了整整三个暑期,才学会“驾驭”这么一个小小的角膜塑形镜,为此我也付出了金钱的代价。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不放心而不让他自己动手,甚至不让他出远门去参加夏令营。
【I便签】
【what】这段文字介绍的是责任阶梯法,通过为一件事设定不同的责任阶梯,分步执行的一个过程,来逐步提升孩子的责任感。
【why】写作业拖拖拉拉,收拾书包丢三落四,孩子这些让人头疼的共性行为,大都是没搞清楚自己的责任范围,也就是“应该做”什么。
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的告诉孩子需要做什么,或者强迫孩子一定要这样做,甚至嫌麻烦直接代劳,都会剥夺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误解自己做这些事情都是被迫的,因此缺乏主观能动性。
而责任阶梯法简单易行,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帮助孩子提升责任感,让孩子主动做好“应该做”的事情,更好的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how】那我们该怎样利用责任阶梯法来帮助孩子提升责任感呢?以下几个步骤可供参考。
1.选定事件,事情越具体,越容易执行。
例如:每天写完作业之后将书包收拾好。
2.明确责任人,要让孩子清楚为什么这件事情要由他来负责。比如:整理好书包,是为了方便他第二天的学习,所以这是他“应该做”的。
3.划分责任标准。这里可以把事情分解成几个小步骤,像台阶一样,从1到10排列起来。
比如收拾书包时,
第1步,检查作业是否带齐。
第2步,收拾学习用品。
第3步,收拾书本。
……
4.重点来了,陪孩子一起,从0做到1,这一步是让孩子自己成长的关键,在孩子可以保持的很好的时候,再逐步攀登。
5.允许孩子犯错,不要一看到孩子没做好就责骂或者代劳,也不要强求孩子一定要做到10,责任感的培养需要时间。
【where】责任阶梯法的适用范围不分人群,当我们想要培养责任心的时候,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要注意一点,对学龄前儿童来说,由于孩子太小还不能理解做事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所以不太适用。
【A1便签】
一个星期前,孩子的手指由于细菌感染,需要擦药,我每天都会提醒她好几次,她也满口答应。
昨天晚上一看,手指没有任何好转,细问一下才知道,经常忘记擦药了,我就特别生气的吼了她:真搞不懂你,这么点小事提醒你多少次了,自己的手难道自己不会负责吗???
【反思】之前我为她操心的事太多,造成孩子的依赖性比较强。
就像擦药这么简单的事,我反复的提醒,会剥夺孩子的责任感,让她以为这是妈妈安排的事情,所以没有主动去做的想法。
而我反过来再去责备她没有责任心,这有点倒打一耙的意思了
我可以跟她讲:只有手指恢复好了才能参加下个周她最喜欢的手工黏土课,所以她要记得按时擦药。
同时我可以通过她先喷雾消毒我擦药的一个过程,逐渐的让她自己学会负责,而不是不停的唠叨她。
【A2便签】
【目标】今天开始,坚持一个月的时间,用责任阶梯法提升女儿的责任感,让她知道准时起床上学是她的责任,并协助她制定出自己的起床计划。
【行动】1.首先真诚的跟女儿道歉,妈妈管的太多了,剥夺了她的自主权,又反过来责备她,是妈妈做的不好。
2.告诉孩子,准时起床,她可以从容的安排早餐,洗漱和坐校车的时间,否则就会有饿肚子或者迟到的可能,这是需要她自己负责的事情。(明确责任)
3.她可以自己考虑怎样安排起床时间,需要妈妈提醒的话我也乐于帮助。协商之后,孩子选择了
①每天早上定好闹钟,6点起床。
②需要妈妈提醒两次,每次间隔十分钟。
③每天早起可以听一个小故事的环节,既能让自己清醒,也可以当做一个小奖励。
④每天晚上9点之前上床睡觉,保证睡眠时间。
⑤如果实在不想起来而错过校车,自己走路去学校,时间大概需要半个小时。(妈妈会骑车子陪伴,保护她的安全)(划分步骤)
5.今天早上是第一天,试验很成功,接下来的时间,我会在她可以做好的基础上逐渐减少提醒次数,让她自己负责。(陪伴进行)
6.相信孩子的成长需要过程,即使她迟到一两次也要放手,让她学会自己负责,自己成长。
【可控】忍不住要唠叨的时候,反问自己:
她有能力自己做好吗?如果有,请管住自己的嘴。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她犯错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