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忙,忙的没时间思考,也就没有了文思泉涌。再加之上篇小说不要反响太好,投稿都中了,还处在兴奋中,虽然一两银子都没得。还导致这几天什么都懒得写,什么也写不出来,果然“骄傲使人落后”。
那篇小故事来的不要“太容易”,说说创作过程吧。
这周一,白天听同事闲谈,得知个大概:一,没领到月饼是事实;二,“我的月饼哪里领?”是原话。至于没领到的缘由大抵是自圆其说。听完这事我就想写一篇,当时是想直白的写高校的管理体系弊病。下班后,脑子里一直在想怎么构思这篇,身处高校,虽然不是咱学校,也不能“端起碗来吃饭,放下筷子骂娘”,是不?不地道。随手打开91.8交通之声,浑厚磁性的声音幽幽传出:“回到家,桌上放着一杯温度刚好的水......”,听到这,我知道:不行了,有思路了。挡都挡不住!
一路兴奋回家,笔耕不辍,挥斥方遒,一个小时敲定,字句几乎都不带改的。胃病,看着杯子发呆,那杯子与光影的艺术化描写,爱妻,全都跃然屏幕上,虽然都是编造的。写完,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感觉很多灵感都是往一块凑。ok,就这样,不再吹了,让牛歇会儿。
其实想想,尤其是了解了学习科学以来,这并不是值得自吹自擂、大写特写的、神乎其神的事情。高级的想象都是不自由的。什么意思?就是说,表面看起来似乎灵感频现,文思如尿崩,实际上是自己潜意识里已经思考过很久那些碎片的东西。如,那个没领到月饼的真事,自听到后我就在想怎么写,怎么显得不突兀,用哪种体裁显现?收音机里听到“回家”我就联想他应该有个娴熟的妻子,温度刚好的水,这妻子一定贤淑,这样的妻大抵也是我幻想的未来的妻,嘿嘿。这样,和谐的家庭和白天的冲突就构成一对矛盾体,会使故事更有质感,他的取舍之间就会缔造悬念,读之就会显得更引人入胜。至于杯子那光与影的效果,先不说都是简单的物理现象,这是我亲自玩儿过的游戏,可以回溯到两年前一次在书吧的经历:那是次观影会,昏暗的灯光,墨绿色的杯子里盛着半杯水,我就这么移来移去........
这些片段全都存在脑子里,虽然有时你一点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它也可能永远都不出现,但并不意味着它永远消失了。大脑是人体里最奇妙也最神秘的部分了,那些你曾经看过的,听过的,想过的,经历过的,都乖乖地沉睡于大脑的一个个神秘洞穴中,只要有一个合适的机会,它就会芝麻开门般地被唤醒,被激活,然后兢兢业业地被调用,这便成就了创造力。它并不是凭空生成,无中生有,而是混搭后的效果,是旧记忆在当下事物的再启用。
听了我的解释,你是不是也有类似经历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如果对“我谈自己”略有嫌弃,再举一个也以自己为例子的。说实话,正是听了他的经历,我开始变随意到刻意练习。这个例子不是说谁,就是大名鼎鼎的、多少美誉加身也不嫌夸张的乔布斯他自己。在一次毕业典礼上他演讲道:“上大学时,我很不爱自己的专业所开的课,我便搜索来全校的课表,按图索骥找来自己感兴趣的课,然后逃掉自己的专业课去上那些喜欢的课,比如美术字。我沉浸在这课程中,我并不知道这课程在若干年后会服务于苹果电脑里的字体设计.......直到我做苹果的字体设计时,这个课程对我的练习鬼使神差般的指导着我,甩都甩不掉。”不是原话,大意是如此。
当时看过这个演讲后,是顿悟。
接着就开始怀疑那些名言警句:“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但是那1%是最重要的。”
也怀疑牛顿、苹果和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
然后我如此笃信:对于某事持续的思考和练习,才有可能获得灵感和创造力。毫无疑问前者是基础,而灵感则需要运气,但一定会到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