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这是一本不能用大脑读的书,还是一本百读不厌的书。在这本书启示下,有人以这本书的主轴精神写了一部灵性小说《遇见未知的自己》,在台湾首次出版不到三个月就重印十几次,两万多本的销售业绩。
想必你猜到了这个人就是张德芬,她提到的这本神奇的书就是《当下的力量》,是由德国灵性导师埃克哈特•托利撰写的。
这本书被形容为“灵性开悟的指引之书”,《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畅销全球200多万册。
在书中,作者埃克哈特•托利简单介绍自己的经历——他在30岁之前,一直生活在压抑和绝望中,而且时常伴随着自杀性的抑郁。29岁生日之后不久的一个晚上突然消失,在接下来的5个月,有时候他感觉自己生活在深深的宁静中,他知道一些深刻意义的东西在他身上发生。
后来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读过很多心灵教导书,也求教过几位心灵导师,在一系列的研讨会、冥想课程和私人咨询会谈中,他不断地整合深化了29岁那晚开始的心理变化。
在过去的10年里,埃克哈特•托利成了世界一流的心灵导师,他不依赖于任何一种宗教和传统,古代圣贤深刻的智慧,他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传达出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把日常生活中所受的苦减到最少,进入到内心的平和世界中。
《当下的力量》这本书讲的看似是一个很玄的生命问题,什么是“当下”,实则说起来很简单:“当下”不是过去,不是未来,就是此时此刻。
你会说,这么简单的道理谁还不明白,问题是明白了你不一定做得到。当我读完《当下的力量》时,感觉到一种深刻的启示:一个简单的人生问题明白了却做不到,那就不是真的明白。换一种说法就是“做”比“想”重要,“行”比“知”重要。
在读这本书时,不要被那一些名词所困扰。比方说“本体或存在being”、“临在presence”的含义,第一次遇见这些概念可能难以理解,记得不要放下这本书,接着读下去,不求甚解地读下去。在读的过程中,有些疑问自然会迎刃而解,有些疑问你会忘记,因为你已经不记得自己还有什么问题了。
那么恭喜你,已经读到了这本书的最后一段:我如何知道我什么时候已经臣服了呢?当你不再需要问问题的时候。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可不是作者埃克哈特•托利一个人从头到尾自说自话,从第一章到最后一章,采用一问一答的谈话方式,像一对老朋友平易亲切地交流着。
所以,读《当下的力量》这本书的时候,请你不要着急,因为你着急也没有用,作者会告诉你:
首先,你要明白,着急的不是你,是思维里的你,你无法控制思维,人类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大脑的思维;
其次,如果你觉得痛苦,是因为一个“痛苦之身”,这个“痛苦之身”是过去积累起来的未被安抚的消极能量场,它像“恶魔”一样缠绕着你,活在不能改变的过去,又寄希望于未来。唯独忘记了宝贵的此时此刻。
对了,作者埃克哈特•托利也在说这样一句话:“过去没有任何事情发生,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在当下。未来也不会发生任何事情,所有的事情都会发生在当下。”
读到这里,想起李白的诗句:“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
自古以来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如随顺生命的河流,享受此刻,不去管过去和未来。
当然,你会问如何把握“当下”的力量呢?书中给出实践的法门——冥想或者关注呼吸。
另外读《当下的力量》这本书时,会觉得越来越亲切,因为作者本身很喜欢读《老子》。他把一个“未显化状态”比成老子的“道”,是个“一”的境界,是万物生命的源头,没有二元对立的好坏、对错、是非、黑白,是合一。
当我们越了解这种宁静合一的“未显化状态”,就越能感受到自由生命的能量,也就能够在“外显状态”里过得更好。这里的“外显状态”就是我们思维感知的“物质世界”。
看得见的物质世界不一定是真实存在的,看不见的空无才是无限和永恒。
多年以前读完张德芬女士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只记得几个概念“身份认同”、“臣服”、“转念”、“全然”、“真我”等,当时还不太明白,处在一种似懂非懂的混沌之中,有一种困惑,也有一种欣喜。
后来读到这本《当下的力量》,豁然开朗,原来这就是《遇见未知的自己》的源头。关于日常,关于生命,关于痛苦,关于光明,关于实现的可能,关于当下的顿悟。
如果你问,起初看不懂《当下的力量》怎么办?回答:那就再看一遍。
如果你问,什么时候适合读《当下的力量》这本书?回答:若非当下,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