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流芳漳州
大儒朱熹于晚年帅守漳州,在此倡明理学教化。漳州风气大变,此后名贤辈出,被称为海滨邹鲁。八百多年来,“紫阳过化”的美誉,依然与漳州联系在一起,成为不灭的历史记忆和鲜明的文化符号。
一
淳熙十六年(1189年),朱熹已60岁了,这一年朱熹开始自号“晦翁”。
二月,宋孝宗终于决定退位,43岁的太子赵惇,终于等到盼望已久的皇位,即位为宋光宗。
十一月,朝廷命朱熹知漳州。宋光宗即位后,朝廷已几次授命朱熹新的职务,朱熹一再请辞。这次任命,朱熹辞免一次后,考虑新君即位,不宜再辞,于十二月接受任命。
绍熙元年(1190年)二月,在朝廷的一再催促下,朱熹从武夷山出发,前往漳州就职。朱熹下福州、过莆田,一路优哉游哉,直至四月底才抵达漳州。这是朱熹第二次在闽南任职,上次出仕同安主簿,年仅24岁,此时已是垂暮之年。
朱熹到任时,正值春耕时节。他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采取符合漳州实际的劝农措施,推动春耕生产。
朱熹在深入民间中,发现当时漳州社会秩序松弛,“风俗薄弱,民不知礼”。朱熹大力推进社会管理教化,先后颁发了《论俗文》《晓论居丧持服律事》等一系列文告。宣传教育人们孝亲尊老敬贤,和睦相处,各守本分,各修本业,互相规诫。积极推广《家礼》,倡导人们及时婚娶,不得私奔,遭丧及时安葬,不得停棺。还要求仕宦人家安分克己,不可恃强凌弱。
朱熹还针对当时漳州存在的社会问题,大力加以整治。特别是当时漳州宗教很流行,非法组织“传经会”在此传播。朱熹对“传经会”加以禁绝,使之很快就销声匿迹了。朱熹还下令各类宗教不得干涉民间婚姻,不得以修道祈福为名,私建寺观,敛财掠物,还规劝误入“空门”的女子还俗。后来,政敌攻击朱熹,还据此无中生出纳女尼为妾一事。
朱熹每到一地,都非常关心教育。漳州当年的州学,就设在文庙。朱熹每月逢二日,必到州学视察,并亲自上课讲解;逢六又到下辖的龙溪县(今福建省龙海市)讲学。朱熹在漳州刊刻了很多书,《四书章句集注》首次刊刻就在漳州,朱熹还将其作为州学教材。
一些士子慕名而来,投入朱熹门下,陈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陈淳生于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小朱熹29岁,是朱熹晚年得意弟子,人称北溪先生。朱熹逝世后,陈淳对朱子理学思想的传播起到很大的作用,与蔡元定、黄榦、真德秀并称为朱门四大弟子。
朱熹最喜漳州城南的白云岩,便在此修建书院,著书讲学。后人为纪念朱熹,在白云岩立百草亭,亭内塑朱熹雕像,像后树一石碑,上刻“紫阳夫子解经处”。白云岩书院留有朱熹一对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很多名人对这一对联给予高度赞赏。
二
朱熹深入民间调查,深刻了解民间疾苦,他提出宽赋税、正经界的改革措施。
朱熹上奏朝廷,请求减免漳州“无名之赋七百万”“经总制钱四百万”,得到了朝廷的同意。
可正经界就没那么容易了。
早在36年前首仕同安时,朱熹就有将经界改革到底的决心。可惜这么多年过去了,土地兼并之风依然盛行,地主们吞并了大量耕地,可税额却没有随地划归,依然落在失地农民头上。朱熹的“正经界”,就是核实耕地、随地纳税。
朱熹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全面摸清了漳州税籍不正、田亩荒芜、田税亏欠、赋役不均的底子。
绍熙元年(1190年)六月,朱熹上状请示,恳请在漳州推行经界。
听说朱熹要施行经界,一些官僚地主坐不住了,各自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反对阻挠经界之法。
泉州知州颜师鲁,家在漳州龙溪,就是反对者之一。宰相留正家在泉州,怕经界在漳州推行后在全国推广,也采取拖延态度。
一个多月后,转眼已到夏尽秋来。朱熹见毫无动静,又上一申状,全面指出拖延施行经界的害处。
在朱熹的催奏下,朝廷勉强同意在漳州先施行经界。朱熹立即上《条奏经界状》,就施行经界选择官吏、打量之法、图帐之法、均产之法、计产之法与废寺田产等方面,提出了全盘的改革方案,同时又尖锐地批评未全国统一实施、只在漳州一地先行这一做法。
改革要有拥护者,更要有推行者。朱熹首先选汰官吏,择用得力官员,每日相聚讲论经界之法。
正当朱熹调兵遣将,积极筹划,以便一鼓作气完成经界事宜时,朝廷上下反对经界的士大夫与漳州豪右,全部联合起来与朱熹相抗拒,连参知政事王蔺也和颜师鲁站在一起,反对在漳州推行经界。利益驱使利益既得者抱团结盟。
拖延是反对者们采取最简单却有效的办法,朝廷对朱熹《条奏经界状》提出的方案不表态,朱熹一条也无法执行。
三
绍熙元年(1190年)十月,宋光宗举行大型宴会,赐宴群臣,朱熹也在邀请之列。能够参加皇帝的赐宴,是一种荣誉。可朱熹因行经界受阻,不乐意参加,还上了一自劾状,以经界不行、漳州地震为由,请求将自己罢黜奉祠。其实,朱熹是通过此举向朝廷施压。
在朱熹的施压下,朝廷终于于十二月同意朱熹的改革方案。本来推行经界丈量土地最好的时间是秋收之后,现在已近春节,过后马上春耕,此时推行经界必然耽误农时,这等于给朱熹出了一道难题。
绍熙二年(1191年)正月,经过深思熟虑后,朱熹想对推行经界采取补救措施,奏请待秋后再推行,眼下先做好准备,向百姓宣传行经界的办法和步骤。
可是朱家发生的一场变故,全部打乱了朱熹的计划,使这场改革还未开展就结束了。
正月二十四日,朱熹长子朱塾卒于婺州金华其岳父潘景宪家中。朱塾求学于吕祖谦、吕祖俭后,与吕祖谦女婿的侄女潘氏结婚,当时朱塾22岁,潘氏仅14岁。朱塾卒时,潘氏29岁。潘氏后来活到96岁,守寡67年,是朱熹家族中守寡时间最长的人。
朱塾死讯传来,朱熹甚是悲痛,白发人送黑发人无论落在谁身上,都让人心痛。朱熹以归治子丧为由,请求祠官。三月,朝廷命下,改任朱熹为秘阁修撰,主管南京鸿庆宫。
直到四月二十九日,朱熹才全面完成交接手续,离开漳州。途经福州时,再次拜会赵汝愚。赵汝愚于绍熙元年十一月二度知福州。这时,黄榦赶来陪侍,朱熹在黄榦的陪同下回到武夷山。
朱熹离开不久,朝廷就以扰民为由停罢了行经界。
朱熹知漳州,虽在行经界中失败,但毕竟把理学文化传到了漳州,使漳州成为朱学的“过化之邦”。漳州后人怀念朱熹,亲切地称朱熹的办公地点漳州府衙为“紫阳古署”,还建立“朱文公祠”纪念朱熹。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