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将《无声告白》中的这句话送给每一个人,愿每一个人为自己而活,活的快乐,活的开心。 先说一下《无声告白》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开篇说莉迪亚死了(以一个悬念开头,引起读者注意,后续剧情开始发展,一步步揭开死亡的原因),她是家中老二,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的黑头发。父母深信,莉迪亚一定能实现他们无法实现的梦想。莉迪亚的尸体被发现后,她的父亲内疚不已,母亲则一心报复。莉迪亚的哥哥觉得,隔壁的坏小子铁定脱不了关系,只有莉迪亚的妹妹看得一清二楚……
为什么会死?我个人认为是因为莉迪亚被亲情绑架、被赋予过高的期望、成为了自己不想成为的人,最终不堪心里压力而选择死亡。
当父母的梦想遭到现实困境,解决不了自己内心的痛苦,这种愤愤不满,这种失魂落魄,就会转嫁到幼小而柔弱的孩子身上。这里可以理解为望子成龙,我想中国的大多数孩子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小时候不懂大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想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是什么人。但是当孩子慢慢长大,会发现父母强行赋予自己的,其实不是自己所想要的。在鉴于与父母没法沟通的情况下,所谓的叛逆就出现了。
父母不能理解,我是为你好啊!你怎么这样对待我,只是父母没有想想这究竟是不是孩子所想要的。想到一个笑话:我最爱吃的是苹果,你却拉了一车的梨给我。并告诉我,我为你付了这么多,你怎么能这样狠心伤害我。
看完《无声告白》想到了《死亡诗社》这部电影,仍记得那个热泪盈眶的夜晚,主角想要学习表演,父母却要求他去当律师,遇到一个鼓励他去做自己所喜爱的事情的老师,然而还是敌不过父母之命。(大概是这样的,内容有些记不得了)结局也是以老师被开除,主角自杀而结束。
这样的问题,其实不仅是中国有,国外也存在。所以个人认为父母们不要用亲情,血缘这些东西来绑架孩子,不要将自己所无法实现的事情强加到孩子身上,如果这样,那孩子还是他自己吗?
另外,父母与孩子要经常沟通,心理脆弱的孩子大概也会和书中与电影里那样,选择死亡。向我这样伪强大的人来说,也会郁闷难过很久。我一直很想去大城市工作,生活。所以去上海呆了一段时间,可是你知道的,终究是敌不过父母,于是回到父母身边。
我真的很难过,我为什么不能选择自己的生活!说到底,我还是不够坚定。每个人都有心中的梦想,在现实中却都举步维艰!
祝福有梦想的人在梦想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我自己,我选择曲线救国,只是不知道到那个时候,我还能否记得这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