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了我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三国多为野史记载,与正史有很大差异,作者易将自己的情感代入,故事多为虚拟,带有神话色彩,因此害怕将别人的思想灌输到自己的脑海中。
书读的多了,会发现自己无所不知,书读的多了,也会发现自己一无所知。我们就像一块海绵,不断的吸取这个社会的养分,不管是糟粕还是精华,不管是下里巴人还是阳春白雪,按照所占比例不同,构成我们,完全不相同的我们。所谓书籍,无所谓真实,可以沉浸在作者想要表达的赞颂与贬损之间,但不可以在作者塑造的人物中沉迷,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作者能够斩钉截铁的告诉所有读者,你必须按照我的想法来看。作者只是表达自己的想法,自然会有偏好。所谓读者,并不是唯某一个作家至上主义,而是不断涉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有自己的判断力,不必当真,也不要全然不顾。融会贯通,接纳百家思想,拥有自己见解的,才是读书的真谛。读书不是为了让你接纳某一种思想,也不是让人否定某一种思想,而是让人学会去斟酌这话的对与错。对了,一笑而过,不必斟酌。错了,也一笑而过,无需斟酌。自己心中要有一杆秤,同样也能接纳百家思想。这才是我所理解的读书。
书读的多了,人也就变得越来越浑浊,这块海绵,吸取了各种各样的知识,它不断的接纳,不断的吸收不断的放放弃,周而复始,不知停顿。
我这倒不是劝大家看书不要带有感情色彩,否则那该多无趣,看书,不就是在戏谑中夹杂着自己的感情妄自评论,祈求知音吗。大胆的说出自己所欣赏的,即便是虚构,你可以不赞同我,但是我不在乎。
三国里,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世人爱刘备贤德,也有人指其虚伪,世人爱曹操一代枭雄,偏有人认为他奸诈,三国谁不奸诈,若是站在曹操的角度,那刘备倒是虚情假意了,三国无对错,所谓对错,皆在角度。或许有人说,这都是假的,根本不存在,可是我们看书并不是看的现实,图的只是一个乐趣,何必执着当真呢。真真假假,何必执着,假作真时真亦假,真做假时假亦真,不要去纠结于真假,可以保留见解,可千万不要丢了兴趣。
其实,茫茫人海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个人这块海绵吸收的都不同,可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见解,我们分享,陌生的感动,不必知道彼此是谁,我们也不需要联系方式,何必用联系方式的沉默阻断那份无名的只属于陌生人之间的感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