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为民初心 筑牢服务根基

基层党组织如同坚固的战斗堡垒,党员干部恰似飘扬的鲜红旗帜,他们扎根一线,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诠释初心。从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日夜奋战,到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不懈探索,从疫情防控时的逆行而上,到社区治理中的细致入微,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始终将群众冷暖放在心头,以实际行动践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如何持续坚定为民服务的信念,如何将服务群众的工作做到极致,又如何让默默奉献的干部感受到关怀,成为亟待深入思考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以思想铸魂,坚定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是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用心用情为民服务的内在动力。要坚定为民服务的信念,首先需强化理论武装,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汲取养分,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让理论学习入脑入心,从思想根源上明确 “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从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价值观。

党史学习教育是筑牢信念的重要途径。焦裕禄“生也沙丘,死也沙丘” 的为民情怀,黄文秀将青春奉献给脱贫事业的无畏担当,这些鲜活的事例都是生动的教材。常态化开展党性教育活动,通过专题党课、主题党日等形式,不断强化党员干部身份意识和责任意识,让为民服务的信念在一次次思想碰撞中愈发坚定。要让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受到洗礼,将为民服务的信念融入血脉,内化为自觉行动,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投身到服务群众的事业中。

以实干笃行,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

为民服务不能停留在口号上,更要体现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中。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坚持问题导向,主动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走进田间地头、社区院落,与群众拉家常、交朋友,全面了解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只有真正摸清群众的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服务工作。

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还需创新服务方式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群众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传统的服务模式已难以满足群众的期待。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政务APP 等,及时发布惠民政策,提供在线办事服务,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积极探索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 等新模式,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角落,实现服务群众的精准化、精细化。加强党员干部业务培训,提高其沟通协调、应急处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确保在服务群众过程中能够做到 “问不倒、难不住、办得好”。

以机制护航,激发干部服务的内生动力

基层党员干部长期奋战在服务群众的第一线,工作任务繁重,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巨大。为让干部不寒心,持续保持服务群众的热情和干劲,必须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要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通过选拔任用优秀干部,在基层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激励更多干部积极投身为民服务的事业。在工作上,要为干部减负赋能。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精简不必要的会议、文件和检查考核,压缩会议时长,让干部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中去。

加强对干部的工作指导和支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干部在服务群众过程中大胆创新、勇于担当,为干部干事创业营造宽松包容的环境。要落实好关心关爱干部,建立定期走访慰问制度,及时了解干部的生活困难和思想动态,提供“爱心托管班”“免费体检” 等服务,让干部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加强对干部的心理疏导,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培训和咨询服务,缓解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让干部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为民服务工作中。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就像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地基固则大厦坚,地基松则大厦倾。只有始终坚定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不断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才能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为民服务的道路上步履坚定、行稳致远。未来,期待更多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用心用情书写为民服务的时代答卷,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让党和群众的心贴得更紧、情系得更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