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一条关于吐槽东北雪乡15块钱一根烤肠的视频在网上疯传,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讨论者主要分为两个阵营,一部分人认为雪乡的烤肠定价过高,应该请有关部门对价格进行调控,另一部分人认为这是市场定的价,嫌贵可以不吃,还列举了在那边做生意成本较高等一系列导致价格偏高的原因。有意思的是评论区里大家还揪出了上海迪士尼45元一根的热狗,普陀山10元一根的玉米还有泰山5元一瓶的矿泉水。这说明景区物价高是一个普遍的事实,只要不是强买强卖大多数人也都是可以接受的。从评论区来看,大多数人把景区的高物价归因于成本高,我本来也是这么认为的,但薛教授在《经济学通识》里面说“供求决定售价,售价决定成本”,也就是说经济学里认为是供求决定了雪乡的烤肠价格。
景区物价高是人们的共识,但为什么会觉得高呢?大多数人都在潜意识里都会将雪乡的烤肠价格和自己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烤肠价格做比较,然后就觉得雪乡的烤肠比原价高许多。但是这个“原价”真的存在吗?比如说常见的烤肠是5元一根,而雪乡的烤肠是15元一根,那么如果简单计算的话雪乡的烤肠足足是所谓“原价”的三倍。而如果像评论里面说的因为雪乡冷,人力成本贵,运输困难运费贵,但是这些加起来的话人力成本真的能比你小区下面超市的人力贵两倍,运费贵两倍吗?而且如果真是成本越贵商品就应该卖的越贵的话,商家是不是可以通过无限地提高成本从而提高售价,以谋取更多的利益?这样做显然是不行的,所以成本决定价格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
再来说“原价”的不存在性,你在小区楼下便利店里的买了一根5元的烤肠,那么说明在这次交易中的成交价是5元,而不是原价5元,而你要想知道这根烤肠的成本价,以及这次的交易价离“原价”有多远,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里薛教授举了一个例子,他在读研究院时一位教计算机模拟的教授以茶说理。他说把教室里的同学分成两组,给其中一组的每个人送一个茶杯,再让他们与另外一组交易,根据各人交易的结果,就能求出茶杯在这个教室里的均价,但如果有人能提前宣布这个均价,全班同学根据这个均价来交易,就能省去讨价还价的麻烦。教授话音未落,一个同学就反驳:“要是没有单个交易在先,哪有什么均价可言?”
对的,价格不能根据所谓的成本来定,价格是在交易中形成的,而如果没有第一笔交易就不会有所谓的价格,没有若干笔交易的话价格也稳定不下来。所以雪乡的烤肠价格是卖家和顾客之间进行若干次的博弈之后共同商讨下来的,这与所谓的成本并没有关系。有可能最开始烤肠卖五块钱一根,但因为旅客比较多且烤肠便宜,所以每天都有很多人排队,而排在前面的客人因为好不容易排到了就多买了几根,以至于经常有人排了队但买不到,所以怨言很多,于是烤肠价格就提上去了,但价格到了20元一串的时候又门可罗雀了。经过几轮调价,价格最终稳定到了15元每串。
我认为最开始吐槽雪乡烤肠贵的那个网友做法是对的,当然我不是认为让相关部门介入是有效的做法,而是支持将烤肠的价格公布到网上,这其实是将现场的博弈蔓延到了网上。这里涉及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为如果大多数游客是去了雪乡才能得知那里的烤肠是15块钱一根,。但“来都来了”,也饿了就吃了吧,贵就贵点儿。很多网友留言说又不是强买强卖,舍不得可以不吃。但是如果像前些年某些旅游团那样,先收个团体费,等到了景点再跟你说里面有些是需要单独另收费的,不想看也可以不交钱,然后让没交钱的游客在干等着交了钱的游客看完一起走。这样也是没有强买强卖,但如果事先都知道了是不是有一部分游客就可以选择去其他地方旅游,而不是干等着浪费自己的时间呢?回到雪乡,如果我知道了那边物价的真实情况,最起码在做预算的时候可以做的更加准确,要玩哪些项目,要吃哪些东西都比较有规划,而不至于因为超支让本来去放松取乐的旅游留下一些不快乐。
在网上的各种讨论其影响也是可以预见的:可能会有一部分潜在游客不再前往雪乡旅游,这样为了收益,卖烤肠的商家会降低价格来吸引游客,然后也会在网上宣传,借此吸引游客,再往后就是又一轮价格的博弈以及价格稳定。
综上,可以得出结论,雪乡的烤肠价格是游客自己定的,在网上个各种讨论实质上还是在跟卖家谈价格,这里并不需要相关部门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