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购物欲是一个没有答案的谜题。
进化论的解释是,这是采集社会人类遗留下来的生物特征,男人出外狩猎,女人在家采集收集食物。结论是,收集家用是女性为了人类社会繁衍而遗留下来的优秀基因。

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需要购买的东西其实并不是很多。我毕业第一次在外面租房居住的时候,只带着一床被子,一个旅行箱,一个洗衣盆,一个热水壶,一个简易衣柜,还有几本书。家具都是房东提供的,虽然破旧,但还可以凑合着使用。那时候如果要是搬家的话,根本不需要花钱找搬家公司,只需找三五好友,打上两辆出租车,再请大家下一顿馆子,一次搬家就算愉快地完成了。
工作之后,手里有了余钱,便开始疯狂购物。
首先是服装。那时候,我对衣服的面料、剪裁、品牌、是否透气、染色是否天然等等质量上的问题一概不在乎。只要颜色靓丽,款式是最新流行,甚至只要是新的,便会买回家囤积起来。如今再去看当时的着装,真为自己当时的审美捏上一把汗。
再次便是那些看上去很厉害,其实并无大用的装13的小玩艺儿。比如,打蛋器,其实两根筷子更方便;比如,咖啡机,小资了几天,最后发现挂耳式咖啡更适合我;比如,水果切片器,用上几次你会发现,直接上嘴咬一口似乎更过瘾……
那时那刻那种疯狂,如今想来,根本就是在恶补我青春时期过度节制的购物欲。

前两年流行的生活指导方向是来自日本的断舍离。“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去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对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尽管放手。”我对这一观念是拥护的,虽然我自己很难贯彻到底。因为旧东西我确实扔了不少,可是新的也会接连跟进。
例如,我和我的朋友很喜欢逛街,那是我们下班后最好的消遣方式。直男们总会抱怨说:“这条街你们逛了那么多遍,难道还逛不够吗?”他们理解的“够”显然与我们理解的完全不一样。女人所谓的“够”绝不仅仅是溜溜腿而已,对于很多女性而言,逛街不购物是不尽兴的。哪怕自己并不需要,也要把钱花出去,一双袜子,一只盘子,一条裙子,或者一块餐巾,总之,“逛街不可以空手而归”似乎是女人骨子里奇怪的迷信。
再比如,我很喜欢网上购买服装。虽然如今的我已经非常明确自己的穿衣风格,但隔着屏幕还是难免会看走了眼。有些东西促销后依然不便宜,又不能退货处理,所以只能硬着头皮强行喜欢。但强扭的瓜不甜,它们被尘封是早晚的事儿。
我的丈夫经常在我购物的时候提醒我,购买之前问问自己:“买这件东西是出于喜欢还是需要?”如果是喜欢,那就是花钱买了开心,算是一种娱乐方式;如果是需要,那便可以心安理得的买回家。但多数情况,前者居多。

其实,即便我有很多件衣服,常穿的让我觉得舒服的也就是那么几件;即使我有很多的包包,出门顺手搭在身上的,还是那几款轻便实用的;厨房里花色不同的盘子不少,但早餐晚餐摆在我面前的依然是那么几个……
随着年龄渐长,这些年我对购买无用的东西已经有了一定的抵抗力,尽管偶尔还是会纠结,但是大多数时候,给理智三分钟思考时间,购物欲会明显降低。我开始自动精简自己的物品,无论是穿衣还是居住,更倾向于简约不简单,更不可以是糊弄,一切以清爽、精致为目标。
我逐渐意识到,无用的东西越多越是一种负担,我需要为它们提供更多的存储空间,我需要关注它们是否会损毁,甚至要承担责任。当时购买它们的快乐其实一瞬即逝,而后的生活中它们也并不能为我解决什么问题。
年轻的时候,觉得拥有物质就是拥有了生活。如今想来,那大概是心灵空虚的人惯有的一种天真。现在,我更重视那些有价值的购物,比如家人的生日礼物,结婚纪念日的旅行,或者干脆只是买一本书窝在沙发上一个人享用。我承认偶尔我会故态萌发,但我已经学会冲动前深吸一口气,内心默默的告诫自己:“你已经有一件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