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与闽山同脉,海风与塔河共潮

7月22日,省委常委会再次聚焦万里之外的新疆:产业援疆、智力援疆、民生援疆、文化润疆,一连串关键词像鼓点,密集敲击在八闽儿女的心头。从鼓岭到天山,直线距离近四千公里,却因为一条跨越二十七年的援疆长跑,被折叠成咫尺。

上世纪九十年代,第一批福建干部背着海风的咸味进疆,行李箱里塞满武夷岩茶和闽南膏药。他们住土坯房、点煤油灯,把技术培训班办到戈壁深处,也把“爱拼会赢”的基因播撒进风沙。今天,若再到昌吉、到木垒,你能看到福建造的食用菌大棚在雪线附近吐出第一茬平菇,能看到援疆医生用5G远程会诊把福州的手术室搬到喀什的乡镇卫生院,还能看到厦门航空的班机载着新疆学子飞跃天山,去赴一场和海鸥的约会。

然而,时代给出的考卷也在升级。对口援疆不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而是要回答“新疆需要什么、福建能给什么、两地一起创造什么”。新疆的番茄需要更长的产业链,福建的预制菜技术就来了;新疆的牧民需要更稳定的收入,福建的跨境电商就把牦牛肉干卖到了“大湾区”;新疆的孩子需要看见更大的世界,福建的中学老师就把课堂开成了“行走的丝路”。

省委常委会提出“久久为功”,这四个字重若千钧。久,意味着不炒短线,不造盆景,把每一分钱、每一个项目都种成能扎根、能结果的树;功,意味着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把一张蓝图绘到底,把“接力棒”变成“传家宝”。

援疆也是一面镜子,照见福建自己。我们教新疆发展绿色矿业,自己在闽江流域也同步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我们帮喀什建智慧城市,也同步在福州推进城市大脑迭代。正如天山雪水灌溉塔里木,援疆工作反过来也滋养了八闽大地:干部在风沙里磨出了韧劲,企业在高原上练出了竞争力,民间在交往中长出了包容心。

有人说,援疆是福建写给国家的一封情书。我更愿意说,这是写给未来的一首长诗——天山与闽山同脉,海风与塔河共潮;当戈壁捧起第一串葡萄,当闽南的港口卸下第一箱西梅,我们终会懂得:所有跨越山河的奔赴,最终都是为了在同一片星空下,共享同一份安宁与繁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