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次和韬聊天之前,我还在犹豫要不要在生活中远离理性思维,希冀这样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有色彩一些。然而一个下午之后,我最终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想法是多么愚蠢,问题的本质根本就不是自己太过于理性,恰恰相反,而是在于自己远不够理性。我至今不确定那个下午自己究竟听到了多少颠覆性的观点,但至少可以肯定地说,那个下午,自己开始重新认真地考虑成长这件事了。
那一天,是我的生日。
在我这个年纪,“上进心”这个词多见于女生的择偶条件中,然而,究竟啥是“上进心”,如何判断一个人有“上进心”却困惑了我好久。多年后我才发现,所谓有“上进心”,其实就是说这个人在一直成长。
而成长这件事,就像复利一样,只要假以时间,会呈现出指数曲线的增长趋势。
中学数学让我们知道,所谓复利效应,其实就是
y = A * (1+x)^n
其中A是本金,x是利率,n是年数。当A和x固定时,y是n的指数函数,会呈现出如题图所示的指数曲线。
这样,随着时间的积累,你最终会获得远大于本金A的收益。同样的,个人的成长也呈现出类似的曲线,A是自己的起始知识和技能储备,x是自己相对上一周期的成长比例,n是时间,y是最终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储备。
这个公式看似有道理,但怎么理解呢?为什么x是自己的成长比例呢?如果每天在投入时间固定的情况下,成长的绝对值是固定的话,那么学龄前的孩子每天学到的新知识可能只是一个汉字,同样时间投入下,一个成人每天可量化的进步值也应该是一个汉字才对。然而,我们知道,长大后的自己,每天学到的知识可能是半本书的英语语法,甚至一本书的知识点。
这种不同时期学习新知识速度有差别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已经积累的知识。每当我们新学一个知识的时候,已经很熟悉的那些概念,就会蹦出来帮助理解、融会贯通新的知识,从而加速对新知识的吸收。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也正是得益于这些老知识的帮助,我们在学习新知识时,单位时间里才能保持一个固定的成长速度x。因此,人和人学习速度的差别,本质上就是基础A的差别。
看到这里,我们应该很开心地发现,原来所谓的成长,本质上就是积累呀,而且在这种积累效应的帮助下,我们最终会像复利一样,经过某个点后,以之前的自己难以想象的绝对速度成长。这是多么开心的一个结论,至少这个结论告诉了我们两件事:
- 只要自己在不断成长,哪怕每天只有一点点的进步,但坚持下去,终究会有一天,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储备达能到自己难以想象的高度。
- 成长这件事情,真的很简单,只需要每天都去积累一点点就行了。
在明白了成长是什么样一回事之后,我们往往迫不及待地又要跳入另一个坑,就是所谓的“技能/知识收集癖”,总是怕自己学的东西还不够多,在自己能看到自己大的进步前,恨不得把一天当10天用。我们希望提高自己在一天时间里进步的比例x,以期让自己能看到明显的进步。但有一个问题,x是正比于时间的,一天只有24个小时,除掉必需的花费,也就那么多,当我们想提高x时,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从休息时间里挤时间了,如果极度压缩一个人的休息时间,那么最终的结果也就显而易见了,要么因过度疲惫而放弃,要么放弃成长的质量而专注于表面的数量,这些都有些本末倒置了,而这正是一个刚打好鸡血的人最快的放血手段。
成长一场马拉松,我们不能用百米冲刺的心态,只追逐眼前短暂的速度带来的成就感,而忽视长远的目标。
许三多说,“人生要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我一直在想,我人生中有哪些有意义的事情呢?当过助残志愿者、体验过基层工作、进过原始森林探险、骑行过青海湖,过去十年中,自己做过很多不同的事情,但都没有给我太多意义感。后来才明白,也许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是自己的成长吧,成长这件小事,需要更多耐心,也带给自己更多挑战,虽波澜不惊,但却自有其独到的韵味。
如果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恰巧认识了一两个战友,抑或是帮助了三五个好友,都是善莫大焉的事情了吧,这是成长带来的惊喜,也赋予成长本身更大的意义。
想通后才发现,当男生们还在普遍通过股票的当前价来择偶时,有智慧的女生已经会通过股票的走势来做投资决策了,这种智慧一次次让我感到折服。
所以这个公众号的目的也就明确了,主要是记录自己在成长这一场马拉松中的所想所悟。既然成长这件事情急不得,那我索性就慢慢来写好啦。若干年后,当自己回顾这一篇篇成长的感悟时,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无论是写作技巧,还是大脑的升级。最终,这些文字在自己看来都会变成幼稚的东西,但这毕竟是自己的成长,毕竟是我的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