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正宗”

你可能不知道

兰州人从不说“拉面”
天津人在煎饼中加 油条 而不是 火腿
沙县人很少吃“蒸饺”和“拌面”
老四川几乎吃不惯全国各地的川菜馆

你应该听过这样的话

你吃的这个一点都不正宗,真是浪费食材
来了XXX,不吃正宗的XXX就相当于没来过
不正宗的,能好吃吗!

很久以前就对“正宗”这件事情耿耿于怀:

  • 正宗的由来

站在时间的角度,正宗定是源于创新和改变,即对当时“正宗”的挑战。

这么说来,正宗应该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只能在单一的时间点来论证,这一概念的出现就包含着悖论和时间属性。

我们眼中的正宗:

正宗这个东西从来没有明确的标准,大都是当地人约定俗称的,每个人对正宗的认知基本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的,除了一些细节上的东西,大抵能够达成共识。
举一些例子就好了:
- 兰州牛肉面:一定不要出现”拉“这个字,虽然面条确实是”拉“出来的(这里会有点歧义)。
- 刀削面:一定要手工削,一定要片状的面(俗语:长六寸,宽半寸),一定要猪肉汤头。
- 煎饼果子:量词是“套”,可以加鸡蛋,薄脆和油条。根本没有火腿,培根甚至“卫龙“。
- 四川火锅:要用老油!
...

现实生活中,正宗的方式大都让人有一种宗教式的推崇,而不正宗的东西经常受到鄙夷。

  • 坚守还是融合

抛出这个问题的原因是:生活中有太多不正宗的东西。。。

我们在一个地方看到标榜着另一个地方的正宗食物,基本都是与本地口味融合过的。

有一个非常美好的例子:台湾食物。
如果你说正宗的台湾菜,多少会有点牵强,因为台湾菜是各色菜系融合的结果。
但是,台湾的食物大都非常好吃,这个过程让你完全不在意是否正宗这件事情。

当然,在大陆“不正宗”的例子大都是不美好的。而且,我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1. 我们可以接受一个食物做得不正宗,但前提是好吃,这时候我们会说:”和我们那里做法不同“
  2. 我们不能接受一个食物做得不好吃,这时候我们会说:”这个东西做得一点都不正宗,真是浪费食材“

其实,这个问题是不需要思考的。
下面我从 食客 与 厨师 两个角度来论证:

  1. 食客:
    食客付钱,享受美食,如果他喜欢正宗的风味,他就吃正宗的风味;如果他喜欢融合的风味,他就吃融合的风味,站在他的角度,都是享受美食,没有坚守的这一概念。
  2. 厨师:
    厨师加工食材,烹制食物。厨师的制作风味,终究统一于食客的口味。我们没有权利要求厨师像工匠一样坚守。

综上所述,我们没有必要思考要坚守还是要融合,这就引出了下面的话题。

  • 对正宗的态度

这里要说一下刺激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了:
我慕名地尝试过很多“正宗”的食物,几乎全部都是失望,这让我对正宗这件事产生了深深地怀疑。

我的建议是:忽略它!

千万不要对正宗持宗教般的坚持。(为了坚持而坚持)

这个时候,根本问题回到了:你要吃好吃的东西还是正宗的东西?

只有你觉得好吃的东西才是你真正认为好吃的东西。

你喜欢的大都还是基于你喜爱的底色,这就是融合产生的原因。

忽略一个东西是否正宗,平等地看待,别高估,别鄙视,试试吧。。。

与其说在意的是正宗,不如说在意的是情感。

我怀念在学校吃的过桥米线,寻觅了云南的几个地方都没有这么做的,我很伤感。

我们真正讨厌的:不是不正宗,而是不认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