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这大概是我最近看的书中最快的了。起初,想着要不要先去看一下简介或者其他人的读后感之类的,最终还是放弃了,我不想带着别人给我的眼光去看一个我未曾接触过的故事。
刚翻了序篇的时候,对这本书有了点兴趣,也许是因为它在讲故事,而故事有可读性。当第二天一天的时间都在看这本书时,我发现推动我看下去的是对池大为的历程的牵挂之心,我一边希望他能够看清这个世界,去认识这个终极自我,一边又觉得这样的话,好像真的背叛了些什么。最初在许小曼,屈文琴都劝他顺着时势走的时候,我还想着亏你们还是知识分子,有没有点节气!他调离厅里之后受到的那些对待,我也没觉得很不能接受,逍遥自在啊,最重要的是他没有违背自己那颗知识分子的心,直到后来,他与董柳成了家有了一波,我的心理似乎从“池大为”变成了“董柳”,在他谈着星星的时候,“我”在想着你的“星星”可能变成一罐奶粉?
池大为的转变应该是在一波烫伤没钱治疗的时候有了进一步的实质,那种为儿子心疼,对董柳愧疚,怨自己无能的感情错综复杂,许是他自己也不知如何排遣了。
他一直是知道这个世界的,只不过他不愿意进入到这个世界,对于他后来的转变,我觉得在意料之中,又有点说不出来的难过,我是一个俗人,或许还也算不上个知识分子,因为我不想因他的转变而对他诉诸失望,痛恨,我觉得起码这样在他的下跪也换不来一波的治疗的时候,他的一句话就可以起作用。
书读完了许久,我才发现,“池大为”,他并不是某个人,他是某一类人,原来我在读的时候并不是对他的命运有所期待,而是对那个代入的“我”有所期待,仿佛那些屈辱自己承了个足,以致对顺应时势这个转变充满了期待,仿佛后来“扬眉吐气”的也是自己,但是在他“戴上了面具”,“揣摩领导心思”,“侧着身子让路”,“违背良心说话”时,我却好像都及时地把自己拽了出来。原来真的,人总是人啊,人性自来如此,圣人毕竟在少数,想到这儿,也只得自嘲一番,果然难免沦世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