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共主周桓王讨伐郑国的失败引发了巨大的轰动效应,之所以如此轰动并不是因为这场战争本身的失败,而是郑国犯上射君的行为震撼了天下诸侯,作为臣子的郑庄公不仅违逆君王,更险些杀死天子,这对强调“礼乐有序”的周王朝来说,简直是前所未有的恶性事件,让诸侯们更加震撼的是,周天子事后竟然不敢责怪庄公,双方重归于好,这等于是在告诉诸侯们:周天子已经扛不起这座江山了。
郑庄公的胜利标志着郑国霸权的开始,但郑庄公的死又让他的霸业迅速衰落,此后天下诸侯均开始寻求各自称霸的途径。
位于南方的楚国历经数代君主的治理,兵强马壮,楚君熊通见周桓王被郑国射伤都不敢吱声,遂萌生了称霸汉江的野心。公元前704年夏,楚君熊通遍召汉江诸侯会盟于沈鹿,庸、巴、濮、贰、罗、绞、轸、申、邓、郧、江等十一国均应召而来,唯有黄国和随国未到。
熊通遂遣使责问黄国,黄君见汉江诸姬都臣服了,自己也赶紧赔礼道歉,表示归顺,然而随国却很不服气,楚国遂以此为由率汉江诸侯讨伐随国,大败随军,随国被迫献表臣服。此后,楚国继续分化汉江诸姬,又吞并了陨国,击垮了绞国,汉江诸姬均臣服于楚国。于是,按照楚国的授意,汉江各国便上表周天子请求给楚君加上王号,天子怒而不许,熊通便自立为王,自称楚王。
天下分裂已经不可避免。
疯狂内乱20年
公元前701年,春秋小霸郑庄公病逝,临终传位给世子姬忽,史称郑昭公。郑庄公生前曾有十一个儿子,其中公子突、公子亹、公子仪都备受宠爱。起初,庄公欲传位给公子突,但由于世子忽屡立战功,很受百姓爱戴,庄公便放弃了这一想法,还把公子突送往宋国,以避免他与世子忽争夺君位。然而,郑庄公没有想到的是,正是由于他将公子突送往宋国,反而导致了一家子人的夺产大战,郑国迅速衰落,春秋五霸由此开始。
宋国干郑
郑昭公继位后,为了掌握公子突的动向,也为向宋国传达新君继位的消息,昭公派大臣祭足前往宋国一探究竟。然而,在公子突的反复游说下,宋庄公萌生了干涉郑国内政的心思。当祭足来到宋国以后,宋国兵士立刻控制了祭足,并胁迫他拥戴公子突回国继位,同时让宋国雍纠娶了祭足的女儿,公子突遂答应事成后割让三座城池,贡献白璧一百双、黄金一万镒,每年送粮三万锺。
祭足于是带着公子突和宋国的人马返回了郑国,他于家中装病,等到众位大臣入府探望时,突然举兵胁迫大臣一起拥戴公子突,郑昭公得知后便逃往了卫国。公子突于是继位为君,史称郑厉公,而公子亹和公子仪害怕遭到毒手,一个逃去了蔡国,一个逃到了陈国,这为日后更大的祸乱埋下了伏笔。
厉公失信
郑厉公继位后,宋国遣使前来索要城池和财宝,但已得君位的厉公却无意履行承诺,便请爱管闲事的鲁国来帮忙说和一番,但鲁君和宋君几次接洽讨论此事均没有达成一致,宋国因郑国违背承诺而恼怒不已,鲁国因宋国反复索要贿赂同样怒火中烧,最终,自以为与宋国有交情的鲁国碰了一鼻子灰,遂与郑国结为同盟讨伐宋国。
宋国不甘示弱,联合齐、卫、燕三国与郑国抗衡,双方连战数场,鲁郑联军一度获胜,但后来宋国不惜重金邀约齐、蔡、卫、陈四国协助,终于杀入郑国,大肆掠劫,甚至烧掉了郑国的宗庙,郑国兵败,国力大衰。
齐国乱郑
齐国襄公因谋杀鲁公、乱伦姐妹而声名狼藉,听说郑国再次发生内乱,便打算利用这次机会挽回一点齐国的名声,于是襄公便骗郑公亹前来会盟,郑国不知是计,以为能与大国结盟便可保住郑公亹的君位,郑公亹和高渠弥都如约而来,结果在会上被齐国当场斩杀,郑国大臣祭足便迎立公子仪。公元前680年,郑国大夫傅瑕又发动政变杀掉了郑公子仪,重新迎接郑厉公回国复位。
此后,晋国的曲沃武公取代了原来的晋侯,统一了晋国;齐国在经过内乱后,由公子小白夺位成功,开始了齐桓公的霸业。郑国此时国力已经大不如前,周边各国均强过郑国,郑国的霸业就此结束,从此只能依附于各大强国勉强度日。
箭射天子的郑国,为何仅历一世就丢失了霸业?
事实上,郑国霸业的衰落固然是因为庄公死后的内乱,但对地处洛水的郑国来说,他的霸业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可能长久。
不尊王道,人和已失
郑国本是周天子的嫡系子孙,也是负责拱卫天子的王畿诸侯,郑国存在的意义就是要保护天子,因而能得到周天子的青睐,被封为伯和卿士,甚至常年负责周王朝的国政。
然而自郑庄公开始,郑国便不再敬畏天子,行事飞扬跋扈,随意打压小国诸侯。仅仅因为周平王邀请虢公辅政,便公然胁迫周天子交纳人质予郑,如此跋扈可谓大逆不道。后来又因为桓王罢免了庄公的职位而派兵盗割王室的麦穗,如此行径与大盗有何异?其后又欺压诸侯,伐卫、吞戴、灭许,甚至公然与天子王师交战,还一箭射伤了周桓王。
由此可见,郑庄公的霸业完全是建立在欺压周天子的基础之上,在人人尊敬周天子的当时,郑国的所作所为固然启发了各路诸侯,开启了各国称霸的序幕,但对天下诸侯来说,郑国欺凌天子,可谓“不忠”,打压临国诸侯,可谓“不义”,如此“不忠不义”的国家又怎么会得到天下诸侯的认可和追随呢?
强国崛起,天时已去
不可否认,郑国在称霸的过程中,北方的晋国,南方的楚国,东方的齐国和西方的秦国,均没有问鼎天下的意图,因为当时各国均处于自顾不暇的状态。
晋国因为晋昭侯把富饶的曲沃分封给叔叔成师,导致一个实力不亚于晋侯的曲沃国出现,此后,野心勃勃的曲沃诸君一直试图击败正派晋侯,晋国因而一分为二,连年征战,这使得晋国根本无力顾及南方的郑国。可是等到曲沃武公击败了晋侯后,一个疆域辽阔的晋国登上了春秋的舞台,这时的晋国完全有能力和实力称霸中原,郑国不可避免地要与晋国交战,而郑国的实力远不如晋国强大,故而郑国向北方扩张的可能就被完全阻断了。
四战之地,地利已绝
表面上看,郑国前有嵩山,后有黄河,左有洛水,右有济河,看似据有天下之险,实则是自困于天下。郑国迁到洛水以后,虽然紧邻洛阳,但该处尽是平原,可谓一马平川,都城荥阳实际无险可守,一旦战争来临,只要敌军能渡过洛水,越过嵩山,郑国就无处可以御敌,要么与之野战,要么退守荥阳。前者非常依赖军队的战斗力和将军的统帅力,如果敌军人多势众,郑军难有胜算;后者则是坐困孤城,任由敌军掠劫城乡,破坏庄稼,时间一久都城必定缺粮,就算能守住,战后也只能得到一片狼藉的郑国。
而且郑国所在的位置很难向外发展,西边是周天子的洛阳,自然是不能随便侵占的,至少在没有问鼎中原的实力前是不能这么做的。至于东边,卫国和宋国又同时挡在路上,这两个国家的实力与郑国相当,如果攻打卫国,宋国可以救援,如果攻伐宋国,卫国又可能偷袭背后,郑国很难同时扩张。至于南边则是辽阔的楚国,北边则是强大的晋国,郑国同样没有发展空间。
郑国无法扩张的同时,四面邻国却在不断扩张,实力是此消彼长,最终郑国只能跌落到三流小国的行列,最终被韩国吞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