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3 日,白宫官网发布了一份长达 22 页的关税豁免清单,涉及近 1000 种商品,涵盖能源类产品、多种矿产、化工品、钢铁、铝和铜等金属材料等,自 2025 年 4 月 5 日美国东部夏令时间中午 12:01 起生效。这一举措看似是美国在贸易政策上的“松绑”,实则隐藏着诸多值得深思的“玄机”。
美国经济“软肋”暴露
美国豁免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产品关税,说明其并未因页岩油开采而摆脱对进口石油的依赖。2024 年美国石油贸易逆差高达 2062 亿美元,甚至还要从委内瑞拉间接进口原油。这凸显了美国在能源安全方面的脆弱性,其能源供应仍需依赖进口来维持稳定。
清单中包含铜、稀土等矿产,反映出美国在关键矿产资源上对中国进口的高度依赖。据彭博社调查,美国 15 种关键矿产 100%依赖中国进口,29 种矿产超过一半依赖中国。
例如,半导体必需的镓、锗,中国控制了全球 83%的产量;美国国防工业 70%的稀土也需从中国购买。这表明美国在一些关键产业的原材料供应上受制于人,一旦供应中断,将严重影响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美国豁免汽车零部件关税,折射出其制造业空心化的现状。尽管特朗普曾喊出“让车企回流”,但美国汽车制造业岗位比 2000 年少了四分之一,特斯拉甚至将上海工厂的生产线搬到德国以躲避关税壁垒。
中国出口的 28 纳米以上芯片占美国同类进口的 40%,美国在成熟芯片制造领域已出现“断层”。这说明美国在制造业领域的竞争力有所下降,无法完全依靠自身产业满足国内需求。
白宫一边加征关税“保护产业”,一边又豁免民生商品关税,是为了防止物价飙升引发选民不满。耶鲁大学测算显示,若全面加税,美国普通家庭每年要多花 4200 美元,通胀率直接飙升 2.1%。这种既要关税又要低价的决策逻辑,反映出美国政策工具箱的捉襟见肘,也体现了其在应对通胀问题上的无奈与矛盾。
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启示
美国此次关税豁免主要集中在半导体、药品、医疗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等领域,这为中国相关出口企业带来了机遇。企业应密切关注这些领域的市场动态,加大产品研发和生产投入,提高产品竞争力,积极拓展美国市场份额。
中国对美出口占比已从 2017 年的 19.0%降至 2024 年的 14.7%,而东盟、拉美、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占中国出口的比重逐渐增多。2024 年中国出口东盟 5865.24 亿美元,同比增长 12%,占中国出口的 16.4%;
出口巴西 720.75 亿美元,同比增长 22%;出口俄罗斯 1154.99 亿美元,同比增长 4%。这表明中国出口市场正逐步多元化,企业应抓住这一趋势,积极开拓新兴市场,降低对美国单一市场的依赖,分散贸易风险。
美国关税豁免清单背后暴露的种种问题,也为中国出口企业敲响了警钟。企业应加强自身产业韧性建设,加大在核心技术研发、原材料供应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方面的投入,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只有具备强大的产业韧性,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美国此次关税豁免清单的发布,看似是其在贸易政策上的调整,实则是其经济“软肋”暴露的结果。对中国出口企业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企业应抓住机遇,积极拓展市场,同时提升自身产业韧性,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