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时候,我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
妈妈说:“是涨河的时候从河里捞的。”
那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烧柴火做饭,平时只能去附近的山坡上拾柴火。
由于柴火的需求量很大,大家平时除了拣山坡上那些枯死的树枝,也会砍一些新鲜的树枝和灌木。
时间一长,山上的植被就没有多少了,树木和灌木林都被砍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山坡,零星散落点野草。
也正是附近大部分的山坡上都没有多少植被,导致每次下雨就会产生很多雨水形成的沟水。
沟水就是两座山坡之间的山沟,因雨水的汇集形成的暂时的水流。
那时候的沟水特别大,并且夹杂着大量的泥土。
这些沟水最终都汇集到家门口的小河里。每年雨季家乡的小河都会发洪水。
为了防止洪水冲走家乡的耕地,村里组织大家建了河堤。
即使这样,几乎两三年的时间,河堤就会被冲垮一次。
每次发洪水的时候,平时只有几米宽的小河,瞬间就变成一二百米的大河,同时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
至今还记得有天晚上,在睡梦中被轰鸣声吵醒。醒来之后,听到爸妈说:“涨河了。”
几乎每次涨河,我都会拉着妈妈的手,让她去河里给我捞弟弟妹妹。
/02/
小时候,有次父母暑假期间出去打工,把我放到黄河边的姨姨家。
自己从小就在河里玩,没多久就自己学会了游泳,加上发小们夏天经常去河里洗澡游泳,也就很自然的去黄河里游泳。
也许你会问:“黄河里面水那么黄,也能洗澡?”
也许你还听过那句谚语:“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家乡里的那条小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每次下雨河水就会暴涨,同时还会带走大量的泥土。
最终导致家乡的那段黄河,每到下雨天就变成黄色。黄河之所以是黄色,基本上都是因为黄河附近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造成的。
那次游泳是选择晴天去的,黄河水是非常清澈的。但是游泳的时候被姨姨发现了,姨姨担心我的安全,就把我送回家了。
/03/
上小学的时候,家乡有一个县里国营的煤矿,附近也有几个炼焦厂,也有一些人炼土焦炭。
那时候如果穿一天的白衬衫,晚上的时候衬衫基本上就沾了一层黑色的颗粒物。
家乡除了用柴火做饭,也会买一些煤和焦炭来做饭。
那时候还不知道雾霾,也不知道PM2.5,只知道每天吸的空气里有一种刺鼻的味道。
每次路过焦化厂,大家还喜欢看焦化厂里那高耸的烟囱,想象爬到烟囱顶能够看到的景色。
实际上,没有一个人真的敢爬上去,因为太高了,大概有四五十米高。
/04/
在十几年前,因为黄河水库的加高,导致家乡很多地区在丰水期会被水淹到。
家乡那些地区所有人都搬迁到其他地方,我们家是恰好不用搬家的村。
最重要的是家乡的那个县煤矿,因为库区水位的上涨,不能继续开采,导致附近的炼焦厂也搬迁到其他地方。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家家户户做饭基本上都不用柴火了,都用更干净的电和煤气。
正是这些不起眼的改变,最终导致附近山坡上植被越来越多。
很多以前清晰的小路,被植被覆盖了。
很多动植物也都回来了,尤其是野兔和野鸡多了很多。
最近几年十一回家,都能看到村里那种到处都是绿色的植被和树木。
直观的变化是空气也清新很多。
由于山坡上植被的增多,山坡上的蓄水能力大增。
现在每年雨季,已经很少能看到沟水,更看不到涨河的奇观了。
随着环境的变好,也很难看到黄色的黄河水。
/05/
我们90后这一代,是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的一代。
计划生育政策对农村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父母那一代人,兄弟姐妹很多。我有三个舅舅,三个姨姨。
到我们这一代,只有我和姐姐两个。村里其他家庭也是两三个居多,不会再像上一代那样有那么多兄弟姐妹。
我们上小学的时候,每个村都会有一个小学。每个乡都有一个初中,县里有好几个高中。
等我们上初中的时候,初中就已经开始和隔壁乡进行合并。
等我们上高中的时候,小学就已经开始和隔壁村进行合并。
等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很多小学和初中都已经不存在了。
最近几年回家,村里都只有一些老人,年轻人和孩子只能在过年的时候看到。
和我们同龄的发小,他们都有孩子了,还到了上学的年龄。
他们比父母更重视孩子的教育,从小就把孩子送到县城上小学。
村里几乎没有新生力量加入,只剩下老人和部分留守儿童。
年轻人都去县城里面买房子,平时也不在农村住。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村庄的消亡是一个几乎必然的趋势。
我能做的也许只是尽可能的每年多回来几次,等有机会了把父母接到自己安家的地方。
老家也许只能停留在我们这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