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六朝美学》作者:袁济喜
001、刘劭《人物志》把气质个性作为人格美的内涵,曹丕在《论衡·论文》中则是运用这种美学观,自觉地对当时文人的创作进行批评的一篇论文著作,是从作家论和批评角度着手来探讨美学问题。
002、曹丕认为文章应以“气”为主,那气是什么呢?
在古代哲学中,“气”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大致说就是指组成宇宙万物和人身的物质性元素,类似于古希腊哲学家说的“原子”概念。
因为这原本就是一个十分含混的概念,曹丕也没有明确说明,所以后人对此理解也多种多样,大致分了两类:
一类认为气指的是作品本身所体现的气势、声调、音律、语言等等。
另一类认为是指创作主体的素质,如才气、才性、才情、个性、性格等。这一类中还有两种微妙差异,其中一部分认为气是指作家的才性、才华、才气和才情,另一种则认为气就是作家的先天禀赋,如气质、个性等。
003、古代中国哲学注重“天人合一”,把人和自然视为一体,哲学家们也认为人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是由元气化合而成的。
班固《汉书·礼乐志》、《管子·内篇》、王充《论衡·论死篇》、《订鬼篇》、任嘏(gǔ)《道论》、嵇康《明胆论》等都对“其”有所论及。
004、曹丕“文以气为主”的气是指作家的内在气质,而不是指性情范畴或思想范畴,是体现在个人身上的独特气质,即指作家的先天禀赋,也兼指作家的后天创作才华。
005、“文以气为主”认为创作是作家的个性才华的表现,因为作家个性气质相异,所以作品风格也不同,如“应玚和而不壮、刘祯壮而不密”等批评点论。
006、“文以气为主”中的气和“诗言志”中的志是不同的。
“诗言志”的说法最早见于《尚书·尧典》,在春秋和战国时代被广泛应用,是当时人们解释《诗经》的基本理论。在古代,诗乐是不分家的,被广泛用于祭祀、聘享(聘问必有宴享故聘﹑享连文)等宗教与外交活动,同时又被儒家用作“事父、事君”的教科书,所以儒家诗言志的内涵并不是要求诗人去进行“自我表现”。
曹丕提出的“文以气为主”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这种诗言志的美学观念。
007、曹丕进一步提出“气之清浊有体”,把作家的气质和风格分为“清、浊”两种类型。
西汉《淮南子·天文训》认为,清气是属于天的阳刚之气,而浊气则是凝滞与地的阴柔之气。
《黄帝内经》的作者也认为清浊为阴阳的两种属性,前者配天,后者属地,若高下颠倒,人就会生病。
曹丕所说的清浊,是指作品所体现的风貌特征。清为高爽朗畅的风格,浊指纡缓沈滞的风格。
葛洪《抱朴子·尚博篇》用“清浊”二气指作家的气质体现在作品中的风格特点。
《文心雕龙·风骨篇》用雉鸡的“肌丰力沈”来形容文风的凝滞沈浊。缺乏骨力。
008、曹丕所指的气从风格角度来分析的话,它主要指一种遒劲、清刚的风骨,他所倡导的阳刚之美,代表了建安文学的审美理想。
009、“文气说”与批评论
刘劭在《人物志》中曾经论述过“同体异量”的问题,曹丕吸取了其中人物品鉴思想,反对“各以所长,相较所短”的批评风格,提倡要做到“审己度人”,既要察审自己的才能,也要了解别人的情况,平心静气地交换意见。
曹丕、刘勰提出评论家要尊重其专长,不能以道德标准来评论作品,要公正对待、区分批评道德瑕疵与文学才华,对鼓励文学家的创作积极性,起了积极作用。
010、曹丕“文以气为主”,提出文章是作家生命之气的显现,在《典论·论文》中指出,年守和富贵都是有期限的,只有文章的生命可以世代延续,因此他把文学创作看做延续个人生命价值的寄托,希望通过文学创作使自己的生命意识延续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