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又哭了,有了孩子以后,哭声就成了生活的背景音乐。眉头刚皱起,侄子冲了进来,我一脸惊愕地看着他,他没理我。
径直走到我面前问:妹妹怎么哭了?
她肚子饿了,我回答。
他快速用手擦了两下嘴巴,“啊,蛋糕我吃完了!!”
突然,他似乎想到了什么,一言不发的出去了,随后拿了个红包进来,说“这是给妹妹的。”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我,拿着红纸给刚出生不久的表妹封了两块钱的红包。我至今依然记得,我姑妈(表妹的妈)的眼里噙着泪水。内心突然就震动了。
晚上吃饭的时候,我家姑娘因为在家习惯了这个点被抱,现在没人抱她,所以哭了。小姑吃完饭以后去料理她,估计觉得被子没包好,重新包了一下,侄子在旁边问,为什么要重新包。小姑说,因为宝贝会冷。侄子二话不说,脱下自己的外套盖在了宝贝的被子上面。说“这样,妹妹就不会冷了。”等我吃完饭过来看到的时候,我再次震动到了。我侄子出生那会,我妈(侄子的奶奶)给他买了个小车,睡觉用的,没买被子,我用我不穿的大衣铺在上面,给他当被子。七八年过去,这一幕上演,只是倒了过来。
我很清楚,这两个事情我侄子是不知道的,甚至知道的人除了我似乎也没别的人。但,它近乎一模一样地再次上演了。当年表姐对表妹,姑姑对侄子,现在是表哥对表妹。
后面妹妹哭了,他去哄,抱不动,他轻轻地摇着包被,说妹妹,不哭了……
无数似曾相识在上演。
过后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一个七岁半的孩子“无师自通”地懂得这些。现在看来应该是教育的力量,因为现在过年,走亲访友的时候,长辈都给小辈红包,表祝福。也因为姑婆经常说,冷了要穿衣服,在他看来盖衣服也一样的效果吧。还有,每次有他的小伙伴来玩,临出门的时候他都会拿点水果或者什么零食的给别人带回去,并且送到门口。因为姑婆也是这样做的。还有很多,他做的事近乎是大人们做事的翻版……
从开始上大学以来(上的是师范学校),就有无数的人问我:我自己文化水平也不高,不知道怎么教孩子。你跟我说说怎么教孩子?一般遇到这种问题,我都挺尴尬的,告诉他,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我也不是很清楚。现在想想,哪有人不会教孩子,是所有人都太会教孩子了!!不信你看:你家孩子玩手机的姿势和神情,是不是跟你一模一样?他随地丢垃圾的样子,是不是跟你曾经一样?教育,是一个生命去影响另一个生命,影响的第一步,是模仿。你怎样,他就怎样。
教育,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模仿。一时的、一段时间的、一辈子的。好的,坏的。用积极的正向的思想去影响孩子,孩子就是正向积极的;用消极的思想去生活,孩子就是消极的。因此我想,教育,不外乎就是你积极地工作,认真地生活,有趣地活着,而已。